当前位置:BL书阁>书库>穿越>大明守村人> 大明守村人 第222节

大明守村人 第222节

  包括乡绅请酒,你不去,就是不团结地方,你去了光吃人家的,就欠人家的。
  乡绅触犯律令了怎么办?治罪还是不治罪?人活着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
  自从下丘村起来了,一切变得不同,下丘村给得好多好多,关键宫中默许。
  于是在跟地方乡绅喝酒的时候,自己就带着东西参与,反正自己吃喝的那些,绝对没有自己带来的东西价值大。
  下丘村给香皂,自己参与聚会,放出来十块香皂,让人扑买,最后得的钱给聚会的花销。
  基本上都是会多出来一部分钱,这部分钱也直接在现场给青年才俊,以资鼓励。
  这种感觉太爽了,我不欠你们地方乡绅的,我每次来都付出更多。
  我只欠下丘村的,但下丘村是跟太子一体的,我怕个甚啊?
  “知府,如何安排?”李知县不知道宋知府心里戏那么多,他反正明白自己短时间内离不开这个岗位了。
  之前还以为能够三年一考的时候升呢!结果这边成试点了。
  这他娘的谁要是把自己给提上去,谁就是自己的仇人,恨其祖宗八辈子的那种。
  这不就是变法的下面支撑嘛!关键现在的变法,没人敢拦和搞破坏,陛下的刀……锃亮锃亮的。
  当今圣上可不是宋神宗,谁敢拦陛下的决定?
  那么自己的任务是做好宣城县的试点工作,宋知府当然负责整个宁国府。
  “给各县的官学送去一些,自从科举停了,一个个学子就失魂落魄起来,学业不可荒废。
  唉!他们连这点都看不透,又怎能答出来好的时务策?国家大事,不是说废就废的。
  他们应当趁此机会,多学、多看、多想。等朝廷恢复科举时,才能立即上去。”
  宋知府决定给官学的学子们坚定下信念,送东西。
  “甚好!”李知县表示认同。
  ……
  别处的学子们在科举考试停了后,感觉到天塌了。
  在图书馆的五百二十五个学子却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他们已经全部通过考核,现在帮忙带孩子。
  像极少数太小的孩子不用他们管,下丘村领回村子照看。
  他们的任务是给孩子们讲故事,带孩子们玩耍,顺便自己看书,内部的刊物。
  刊物中写了大明当前的一些情况,包括地方官员的运作,针对四川夏国的仗是如何打的。
  大明与夷人的贸易,大明海外的一些地方的情况……
  都是他们原来学习时所学不到的东西,第一期就让他们看入迷了。至于他们讲的故事,出自下丘村孩子们的手,孩子们把憨憨哥教的故事写下来,互相帮着完善。
  然后在印刷工坊中排版,印成一本本小的故事书,这些故事书就是三字经和千字文里面的典故。
  昨天学子们拿到一部分故事书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三字经与千字文,仅仅学了个皮毛。
  两本启蒙书的小故事,居然涉及到了四书五经中的内容。
  “昨天给了十个册子,我当时学三字经和千字文的时候,有人若这样教我,我又怎会学得那么累?”
  有学子在带着孩子们打饭的时候跟身边的同窗感慨,这些小故事太有意思了。
  “我想知道是何人所著,哪个大儒?往这边站,别挤别人的队伍里去。”
  旁边的学子说着的时候喊前面偏出一大截的孩子,那个孩子回头看一眼,立即调整好。
  打饭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端着餐盘,一道接一道菜接,肉菜他们最喜欢,尤其是糖醋类的。
  其他的菜也不拒绝,反正都好吃,素菜中同样有油。
  别看是大锅饭,不比福华楼的单炒差,有的炖菜类,甚至超过小锅。
  等孩子们打完饭菜,又被学子们领着到一处处地方坐下安静地吃。
  “考核结束了,咱们应该去店里当掌柜,到时孩子怎么办?”
  有人吃两口饭,看着自己负责的几个孩子,发愁。
  接触的过程中,他已经了解自己管的几个孩子的情况,孩子们愿意跟他一起玩儿。
  “得领回家,现在天热,等下一场大雨,孩子总不着家也不行。”
  旁边的学子觉得孩子们不可能始终呆在图书馆,这里又不是家。
  “估计能留下一部分人,外面的店铺不够用。”
  “三千多个孩子,剩一百人,一人要照看三十个。”
  “咱不用愁,下丘村自然会有办法。”
  “下丘村有办法我信,我愁是因为我想不出来。连一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考什么科举?”
  “应该雇人照看,下丘村有钱,雇佣二百个人,若再剩下一百同窗,一人负责十个,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三十个孩子一起听。”
  “故事书还有后面的,仅仅是一部分,咱出去后,能不能给咱送过去?”
  “你还喜欢看这种学过的书?”
  “没学过,无法融会贯通,到了地方的铺子,说不定我还要给村子中的孩子们讲。”
  “我也想要,我要是给别人的孩子讲课,他们是不是就不欺负我的店了?我担心有坏人。”
  “那样看图识字也得有,咱们教会一些人,算不算为大明教化百姓?”
  “算吧?太难的讲不了,简单的还是没问题的,咱也不是白学那么多年。”
  “对对对,回头找他们商量,把书给咱们,哪怕用木头棍教孩子,或者大人写字亦可。”
  学子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支教方面,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作用,看店的时候顺便教授别人知识。
  把这个当成以后的政绩,随时等着陛下分配官职。
  第313章 人手充足医学办
  居必七的门口队伍依旧排着,不过没有甩到大街上,比前段时间看起来舒服多了。
  需要排长队的人,进到了原来布帛店铺的后面,原来布帛店后面的地方被下丘村买下。
  里长说买就买,钱的问题,依旧溢价百分之五十。
  后面不是邻街的铺子,是几户寻常过日子的人家,他们有院子能种菜。
  现在卖的话,院子里的菜也被下丘村买下,算一季的所有菜的收入价钱。
  于是他们两天的时间就搬走了,又多拿了十五贯钱,说好的,三天内早一天给十五贯。
  要不是东西实在太多了,一天他们就能搬走,其实他们就是没想开。
  早一天给十五贯,不好搬的东西值不值十五贯?不值的话扔给下丘村就行了。
  换成朱闻天的话,他房契一签,当天就把重要的东西装箱子里面,雇辆车,把锅碗瓢盆一堆,走了,四十五贯拿来。
  或者花两贯钱,找人搬,一个时辰全弄车上去,到外面再找新的地方。
  “憨憨,五百二十五个学子考核完毕,四月初一把他们派出去,还有两天,孩子们怎么办。”
  坐在前面的楼上,里长看着队伍不甩到街道上,满意的时候与学子们一样发愁。
  朱闻天小声说:“好办,科举停了,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官学照常开。
  先留一百个原来的学子在图书馆,把两个县的官学安排进来。
  在哪学不是学?在图书馆里书多,并且提供食宿,关键能够天天领悟圣上题字的精神。
  叫之前的学子带一带他们,不要小瞧没考上的学子,他们现在也是秀才。
  考过乡试是举人,再过殿试是进士,比官学一般的生员强多了,他们那里最好也不过是秀才。”
  朱闻天对此早有安排,人手保证够,不止生员在,还有官学讲课的人。
  相信他们看到了孩子们整理的小故事,会很高兴。
  里长点下头:“倒是可行,不然人手不足,雇外面的人来带孩子,他们又不识字。”
  里长把现在的情况当成办学堂,由于科举停止,大的孩子要跟家人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只有小一些的孩子才放在图书馆,正好教他们。
  等更小的孩子学会了,家里的大孩子显然也想学,再跟他们的家人说说,把大孩子送来。
  “里长,选一部分愿意学医的孩子,孩子中不仅仅有男娃儿,亦有女娃儿。
  再找太医院的太医或医博士教导,学习慢的让他们慢慢学,表现出天赋的,重点照顾。
  将来咱们大明就会有很多医生,包括女医生,处理起妇科疾病要比男医生方便。”
  朱闻天借此机会,把医学搬上来,孩子们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给人看病。
  不学的话,永远没有,现在广撒网,找到好苗子,说不定能快点出师。
  应天府的人口多,生病的也就多,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练手的机会。
  里长继续点头同意,随后转身下楼,找人做饭,等中午的时候送到东华门,与太子商谈。
  到中午,大家过去,朱标一到,里长提出来此事,朱标痛快地答应下来。
  不就是把两个官学暂时挪到图书馆嘛!人家供吃供住的,还有很多书,方便。
  至于培养医生,更没有问题,现在宫中就缺女医。
  如果元朝的时候就有很多女医,现在宫中还用愁吗?新的女医,哪怕要学十年,十年后就有一群人可用。
  ……
  第二天,两个县接到通知,一辆辆马车同时赶到,给官学搬家。
  大家也没有拒绝的权力,只能茫然地上马车,然后一路来到图书馆。
  “此地好,王树,又见面了。”上元县的官学距离近,马车主要用来拉书。
  生员们自己带着行李,跟车走过来,即便如此,有人也热得一身汗,显然总不锻炼身体的缘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