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说不上相交莫逆,但随着时日长久,也算有了些情分。
  再多的,林湛也不奢求,毕竟感情太好了,也有结党之嫌。
  拿捏好分寸,还是很重要的。
  魏嘉宜也是没想到,从姐姐家回来,还能从林湛这里吃到后续的瓜。
  她之前还有些同情被牵扯进去的张小姐,如今再看……说不定张小姐是因祸得福呢。
  毕竟若是定了亲,那公主再横插一杠,张小姐就是实打实的丢脸了。
  公主失了身,哪怕是她自己下作,可失贞是事实,俞家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张家这边肯定是要退婚的,这退婚……就是纯纯打脸。
  毕竟,不退婚也不好处理,张小姐和公主,到底谁做妾呢?
  要说做妾,明明是张小姐先定亲,明媒正娶的那种,公主是自己下作。
  可要让公主做妾,谁有这么大的脸啊?
  即便皇帝在不喜欢这位公主,同意让她做妾,张小姐又压得住吗?
  横竖都是个大麻烦。
  好在,张小姐好俞公子的婚事只是口头上的,还未正式下定,这也留了太多的余地。
  甚至都不算退婚,皇帝有心补偿,淑慎长公主也是出了名的好婆婆。
  要知道,淑长慎公主有三个儿子,上头两个儿子都已经成亲娶妻,膝下这两个儿子与妻子的关系都很和睦,淑慎长公主也没有赐儿子女人,给媳妇添堵,只要儿子和媳妇感情好,淑慎长公主从来不干预儿子儿媳之间的事。
  当然,如果儿子与儿媳感情不好了,要纳妾,淑慎长公主也不会阻拦。
  淑慎长公主自来就认为,感情是相互的,如果你留不下丈夫的心,也怨不得他找旁人。
  对待驸马,淑慎长公主也是这样。
  不过正因为淑慎长公主的品行,驸马反倒更中意淑慎长公主,至今都没有纳妾。
  儿子们也是有样学样。
  纵观整个京城,像淑慎长公主府这样家庭和睦的门第,那可是少得很。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将女儿嫁到长公主府,可长公主府挑儿媳也是挑剔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入眼。
  张小姐这个,原本也是长公主看好的人。
  只是张家之前觉得家里已经风头太盛,不想与门第太高,过于有权有势的门第结亲。
  于是才选定了俞家。
  哪里知道,会出这种事?
  错有错着,总归张家小姐还是会嫁到长公主府。
  长公主倒是没有因为张家之前拒婚就心存芥蒂,甚至觉得捡了大便宜。
  张家女儿们不多,有一个算一个,那都是教养顶顶好的姑娘。
  要说最出众的,还是要数昔年嫁到了荣国府的那位张静仪,张小姐。
  长一辈的,就只有张静仪这一个姑娘。
  不说千娇百宠,但也是金尊玉贵养大的,哪怕是书香门第出身,可也丝毫不逊色那些勋贵家里的贵族小姐。
  这也是当年太上皇被荣国公贾代善求到跟前,横插一杠赐婚,才导致张小姐嫁到了荣府。
  不然,凭当时张小姐的家世,皇子妃也是做得的。
  记得当年与张小姐年岁相当的,就是当年太上皇贤妃所出的七皇子,祁郡王。
  这位皇子比张静仪年长一岁,他母亲当时还只是个贵嫔,贤妃是后来病逝追封的。
  这位贵嫔封号敬,敬贵嫔是太上皇潜邸时的旧人,初入府时只是个庶妃,入府四五年都没有诞下一儿半女,这也导致皇帝登基后,她的位份极低,只是个正五品的贵人。太上皇登基五六年她才有了孕信,因是潜邸旧人,一朝有孕就晋了嫔位,赐了封号敬,同年生下七皇子,就晋位敬贵嫔,直到死都只是敬贵嫔,倒是死后被追封了贤妃。
  由此可见,敬贵嫔其实并不算受宠,恩宠平淡,完全是好运才生下了皇子。
  当时祁郡王想娶张小姐,多半也是有意拉拢张家支持他。
  太上皇这人,说有情却无情,昔年英王妃为了救太上皇而死,导致太上皇将英王妃视作白月光。
  后来登基,更是将唯一的嫡子封为太子,后位空置了三十余年。
  直到太子逼宫,他才死心,退位前册立皇贵妃徐氏为继后,让新帝继位名正言顺。
  不过,当时太上皇是自觉身体不好,活不了多久了,才退位养身。
  哪知道退婚之后,身体越来越好,便又开始想掌权。
  而新帝已经登基,又哪里甘心将到手的权利还回去?
  如此一来,太上皇和皇上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导致皇帝登基多年,一直被太上皇使绊子。
  不过随着时间过去,皇帝手里的筹码也越来越多,太上皇背后那些算计,也渐渐不能再影响到皇帝的权利。
  但太上皇显然还未死心,仍在背后折腾来折腾去。
  只看什么时候将皇帝最后的耐心都折腾没了,到那时候……
  林湛显然也想起了张氏,叹了口气道,“张家长一辈的那位张小姐,我时常听嫂嫂提起,听嫂嫂说,当初她还未出阁的时候,便很喜欢这个嫂嫂,若是她还在的话,贾家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张氏是个有能力又果断的女子,否则当初也管不住好色的贾赦。
  只可惜红颜薄命,早早染病离世。
  贾史氏对这个儿媳很不喜欢,因为张氏刚过门,当时府里的老太君,也就是贾赦的祖母,就勒令贾史氏将管家权交给张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