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秦始皇位面
  朝臣的脸色也都僵硬了,所有人瑟瑟发抖着,跪在地上看向天子身边的权臣赵高。偌大朝堂,无一人胆敢说话。
  唯有死寂。
  如死般寂静。
  赵高心跳砰砰作响,整个人冷汗淋漓,噗通一下跪倒在地,眼泪哗啦啦流下来,这一刻他的演技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深吸一口气大喊:“臣冤枉啊!陛下!”
  秦始皇没理他,只冷冷盯着天幕,脸色难看的李斯都心惊肉跳。
  指鹿为马,好一个指鹿为马。
  好一个赵高!
  嬴政看到这里,深吸一口气,慢慢说道:“赵高,你还有何话要说?”
  赵高大哭大喊:“臣冤枉啊陛下,臣根本没有做过这等谋逆之事,是分明就是天幕在造谣,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啊陛下!!”
  嬴政表情晦暗难明:“你本犯下死罪,朕惜你之才,赦免与你,对你委以重任,你就是这样回报朕的?”
  天幕所说的,他已经信了大半。赵高,确实能做出这样的事。
  ——是他养虎为患,误了大秦江山。
  “臣冤枉,臣冤枉!”赵高对上始皇帝充满杀意的眼神,整个人如坠冰窟,脑子一片空白,浑身颤抖着,反复只能说出这一句话。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先前他还说这是神明预言,建议今上现在采取措施改变未来,方不负神明指示。
  这下怕是难逃一死。
  他很想锤死之前说出这话的自己,就没见过这样上赶着给自己挖坑的。
  各朝各代,皇帝与朝臣们看着天幕的故事,气氛都不算轻松。
  指鹿为马,后世的大家都听说过,并且引以为戒,万万不能出现这种独揽大权的臣子。
  任何威胁到皇权的,都该铲除。
  刘邦扶须,同身后的萧何闲话:“三杰之中,唯有韩信不识时务,看不清自己,竟然意图谋反。”
  天下平定,韩信便是他心头大患。
  天知道他回到长安时,听说韩信已经死了有多高兴。
  家有贤妻,助夫一半。
  如今韩信已除,张良不恋权位,唯有朝堂上的萧何是一大隐患。
  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赵高。
  助刘邦杀韩信的萧何:“……”韩信有没有谋反之心,你我心知肚明。
  死道友不死贫道。
  刘邦想让韩信死,吕后问计,他不帮着谋划,死的就是自己了。
  想到这里,他猛然惊觉。
  此时的他,身居丞相高位,深得圣宠,权势与那赵高何异?
  主上恐怕是在怀疑他。
  萧何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说道:“韩信谋反,罪有应得。”
  【说起“权臣”,这词多半带有贬义,我们对权臣的印象一般不怎么好,但是权臣中也有不少挽救国家于危难的。】
  赵高听到这话眼前一亮,他感觉他能活了,感谢神明的金口玉言。
  嬴政听罢顿了顿,没有立刻下令处死赵高。
  其余各朝
  霍光有点飘了,想到自己辅佐幼主居功甚伟,使连年征战千疮百孔的大汉朝恢复生机,应该是挽救国家于危难吧。
  曹操深感认同,把自己归为了后者,自己在《十二月己亥令》中就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一统北方,救黎民社稷于水火,免于战乱。
  天幕说的挽救国家于危难的权臣,应该是在指他。
  诸葛亮心中哀叹:“徐庶、黄权归曹,庞统、法正、马良、刘巴等人死了,但凡朝中有一个能让他省心的,他也不至于夙兴夜寐,事必躬亲,担这权臣之名。”
  张居正点头,比如他的志向就是尽忠报国。
  【比如救世宰相张居正,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续命数十年。】
  大明?
  众人纷纷猜测,秦朝之后是明朝?张居正厉害了,一人扛起一片天,和九大败家皇帝对抗。
  赵高隐隐有所期待,我为大秦续命多少年?
  其余各朝
  汉/唐/宋……的皇帝们:我汉/唐/宋……之后是大明?
  汉献帝位面
  荀彧心中疑惑:丞相欲称魏公,倘若篡位,国号当为“魏”才是,怎么会是大明?!
  他突然就有食欲了。
  曹操、刘备和孙权心头疑惑:如今三足鼎立,“明”又是哪方势力?
  明朝位面
  朱元璋心中疑惑:朕不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吗?是哪个不肖子孙无视《祖训录》重设丞相?
  不会是标儿,应该是标儿的子孙后代干的。
  朱允炆感觉错亿,他这皇帝当的累死累活,却没有想到重设丞相,失策了。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心中疑惑:张居正是谁?能在民间寻到此人吗?
  朱翊钧唾了一口:“呸!”区区一个臣子,欺他年幼,妄想当他爹,管东管西,不是东西。等他熬死了张居正,定要掘其墓,鞭其尸,以泄心头之愤。
  张居正自省,怀疑自己不行,才数十年?
  【但赵高显然没这个能力。深受胡亥信赖的赵高,馊主意频出,秦二世三年亡国。就像《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的那样,李斯在狱中嗟叹:“陛下重用赵高,离叛军攻破咸阳城也就不远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