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喊完就拔剑自刎,把他吓了一跳。
  嬴政看到自己的儿子一个个自尽,剑已出鞘,人却已疲惫不堪,终究是闭眸挥手,吩咐左右:“押下去。”
  他没说把谁押下去,但混到这个地步,懂的都懂,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三人被拖走关押。
  没了那三个碍眼的东西,秦始皇又唤来侍从:“传朕命令,召回扶苏。”
  侍从依言:“喏!”当即备马,只待快马加鞭而去。
  秦始皇心中叹了口气。
  其实他对长子扶苏并不是完全满意,他觉得扶苏有时候过于优柔寡断,过于妇人之仁,因此迟迟不立太子,反将扶苏派出去历练,经历战场厮杀,期望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储君。
  未曾想变故横生。
  想到自己只剩下不到一年半的阳寿,顿感时间紧迫。
  是该立下太子,安定人心了。
  明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元璋虽然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听到这句话依然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征战四方的时候。
  这皇位,是他戎马半生打下来的。
  左右见他志得意满,当下拍马屁:“陛下岂非是鸿鹄,陛下可是天龙啊,才有我这泱泱大明!”
  朱元璋朗声大笑。
  唐高祖位面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
  李渊刚刚在朝堂上撕毁诺言,正担心二儿子有心结,此时找到了理由,急不可耐地道:“秦王,不要怪为父毁诺,立嫡立长才是正统。为了国家的安定,为父也是不得已。”
  次子骁勇善战,长子也不差。
  长子立的军功虽然没有次子立的军功多,但处理政务的能力不错,身为嫡长子,名正言顺当为太子。
  李世民:“……”他还能说什么?
  只能怪自己傻,把父亲哄他的话当了真,想不到父亲竟然和袁术一样背信弃义。
  他的遭遇与孙策何其相似。
  袁术许诺孙策攻下庐江郡,就封孙策为庐江郡太守,等到孙策真的攻下了庐江郡,却任命自己的亲信当了庐江郡太守。
  孙策看清了袁术。
  父亲许诺,若他能平定叛乱,就立他为太子。可当他真的平定了叛乱,才知道自己被父亲耍了。
  他也该看清李渊了。
  “陛下多虑了。”李世民心中不甘,面上还是装的温顺孝顺。
  李渊安心不少。
  李元吉脸上的得意之色都快要遮掩不住了,真让李世民当了太子,他能气死,看来讨好后宫妃嫔给父亲吹枕头风还是有用的。
  本就吃藕的脸,更让人不忍直视。
  李世民看到李元吉的表情,不用猜也知道是谁在捣鬼,用了什么伎俩。
  李元吉也就这点能耐。
  他不由得叹息,父亲即便不向他许诺给他太子之位,他也会领兵去平叛。许诺了,又因枕头风而毁诺,可见李渊如袁术一般优柔寡断。
  此举令人看轻,更令他寒心。
  一个想法,蓦得在心中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疯狂滋长,难以忽略。
  第5章 胡亥挨揍
  【得民心者得天下,扶苏在民间声望很高。《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言道:我听说公子扶苏没有犯罪,但却被秦二世杀了。百姓们知道扶苏贤仁,却不知道扶苏已经被害。】
  【试想扶苏即位,得民心归附,有蒙恬、蒙毅、李斯等肱股之臣在,不说传至万世,至少不会二世而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扶苏和秦始皇政见相左,一个主张减轻刑罚,轻徭薄赋,施仁政,一个主张严刑重法。正如汉高祖打天下,文景二帝治天下,汉武帝打天下,想把治理江山的重任托付给与他政见不和的太子刘据一样。】
  【扶苏死后,百姓自发建了扶苏庙。可见天下民心在扶苏,而不是在胡亥。】
  秦始皇位面
  嬴政听罢,心中复杂,既是欣慰,又是叹息。
  好歹后继有人。
  他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好活,大秦的未来就靠扶苏了。
  不知多吃点丹药能否延长寿命?
  其余各朝
  刘邦持有不同意见:“李斯主张以法治国,可不一定会拥护以儒治国的扶苏。扶苏若想顺利即位,得先除李斯。就算顺利即位,即位后肯定也会率先清算李斯,不会重用李斯。”
  丞相位高权重,对国家至关重要。
  他迟迟没有废掉太子刘盈,就是因为丞相萧何拥护刘盈,又有商山四皓辅佐刘盈。
  不过,他也相信不会二世而亡。
  扶苏先前极力反对李斯提出的郡县制,即位后很可能会和他一样,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毕竟郡县制已经施行十多年了,又是上一任帝王的举措,不好全盘推翻。
  刘邦误以为文景二帝是指刘盈和刘盈的儿子,心里的那点疙瘩消失了。
  看来刘盈不会让他失望。
  刘彻:???
  苏轼脑海中的《始皇论》:“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
  赵顼心道:扶苏仁德,若能即位,想必不会延续始皇暴乄政,必然如文景二帝一般开创盛世。
  祖宗之法亦是可以变的。
  王安石两耳不闻天幕声,一心只有:变法变法变法,势在必行。
  他有一百零八种变法理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