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项羽此人,恐怕不会安分守己,不得不防。
  【沛县的百姓们杀了县令,迎刘邦进城。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当县令?县令单单只是县令吗?不,是造反的领头人,需要有野心、有胆魄的人来担任。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刘邦曾偶然看到秦始皇巡游的场面,说道,“身为男人就该像秦始皇这样”,如今正好有了这个机会。】
  【萧何推举刘邦当沛公,自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坐镇后方,保障后勤的职业生涯。】
  嬴政肯定了萧何的才能。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领兵打仗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
  萧何在军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相比坐镇后方,他更想知道萧何当丞相之后的功绩。
  他已经统一了六国,匈奴也被他打怕了,现在需要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
  第11章 朱元璋和刘邦产生共鸣
  【有句俗语大家可能耳熟能详,那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进入蜀地是带着自己的军队的,将士们思念家乡,不愿长留蜀地,很多人做了逃兵。这场景,和当初刘邦押送服役人员去骊山结果人都跑得差不多了的情况何其相似。可见刘邦这个人的豁达与大度,换成别的人,底下将士敢跑一个试试。】
  【韩信在刘邦这里不受重视,仅当了个管粮的小官,于是和其他人一样做了逃兵。】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夜色正浓,韩信收拾了包袱,悄悄地离开了营地。
  逃跑的人很多,不差他一个。
  天快亮时,前来点卯的人又少了不少,有人把这一批逃兵的名单送到了萧何这里:“萧相国,昨晚又有一批人逃跑了。”
  “嗯,放这吧。”萧何习以为常,表现的十分淡定。
  士卒将名单放在了桌案上,然后就退了出去。
  萧何拿起名单看了一眼,意外地在名单上看到了韩信,当即放下名单就去追,情急之下没有向刘邦汇报去向。
  韩信已经走了一个晚上,不一定能够追上。
  萧何心急如焚,从白天追到了晚上。由于许久都没有回来,被人误以为他也逃跑了。
  丞相都跑了,自然要向刘邦汇报。
  刘邦进入蜀地之后,手下时不时有将领和士兵逃跑,人都麻了。
  白天点卯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晚上总有人包袱款款,趁着夜色出逃。
  刘邦心中理解,放任自流。
  这天,有人来报:“萧相国也逃跑了。”
  刘邦听到逃跑的人是萧何,原本葛优躺的坐姿顺间就端正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惊慌,说道:“什么?!我跑了他都不能跑。赶紧去追,不能让他跑了。”
  萧何是他的左膀右臂,身为相国,居然也弃他而去,这让他很伤心。
  虽然也能够理解萧何的选择,不,理解不了。
  在等待的过程中,刘邦心绪不宁,失去萧何如同失去左右手,是他的一大损失。]
  刘邦回想起过往,付之一笑。
  他当时是真的以为萧何要逃跑,可把他吓了一跳,还好是去帮他追逃跑的良将了。
  待到萧何追来了韩信,军中有了帅才,反攻项羽的时机也就到了。他怕再拖下去,手底下的将士们都会跑光了,那就真的只能在蜀地当个汉中王了。
  就算没有跑光,时间长了,百姓习惯了安定的生活,将士们就不会再愿意随他去打仗了。
  攻打项羽的机会也就只有刚进汉中还没有安定下来的时候。
  就如萧何所说,趁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要干什么抓紧时间干,百姓刚刚经历战乱之苦,还没有开始享受和平带来的好日子,正是什么苦都能吃的时候。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们知道,萧何并不是真的逃跑,而是亲自去追韩信了。这么做一是情急,二是他熟悉蜀中道路,三是只有他能将韩信给劝回来。】
  【萧何很赏识韩信的才华,认为能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必然是此人,结果人跑了,如何能不急?肯定是要把人追回来的,问题是怎么追。】
  【这就要用到地理知识了。】
  【蜀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川盆地,被高山包围着。古代人要从咸阳进入蜀地,需要穿过秦岭进入汉中,再穿过大巴山进入蜀中腹地,走人工栈道。道路既危险又不宽敞,别说是汽车了,连电瓶车都很难通行,咳咳,别说是马车了,连马都很难通行。】
  各朝各代的众人:汽车?电瓶车?是马车和马的别称吗?
  【诗仙李白在《蜀道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荀彧的大侄子荀攸原本是要去蜀地任职的,因为道路不通在原地停留许久,被曹操收入麾下了。】
  被天幕提到的荀彧:“?”
  【刘邦进入蜀地时,为了让项羽放心,把入蜀的栈道给烧了,表明态度他就准备安心当个汉中王,以此来麻痹项羽。】
  刘邦点头,确实是这样,但这和萧何如何追韩信有什么关系?
  【刘邦攻入咸阳时,其他人都看中宫中的财物,只有萧何看中的是丞相御史府中的户籍、地形、法令等文档资料,掌握了各地的地形,对蜀中的道路那是应该了解的。】
  嬴政看到这里,忍不住赞道:“萧何果然适合做丞相,不为财帛动心,有远见卓识,知道御史府中那些文档资料的价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