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此刻,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萧何。
  之前关注了作者的大臣们并没有出去淋雨,听到秦始皇这话异口同声地道:“陛下,这是天佑我大秦。”
  【韩信跑了,也就成了逃兵。若是派兵去追,这样追回来的韩信还会为刘邦效命吗?甚至当时的情况下,去追韩信的士兵都极有可能和韩信一起跑路。】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朦胧月色下,萧何终于追到了韩信,可算是松了一口气。
  韩信看到萧何时惊讶了,“萧相国,你也逃跑?”虽然很难相信萧何会逃跑,但是未带一兵一卒出现在这里,不是逃跑是什么?
  萧何:“……?不,我是来追你回去的。”
  韩信自嘲地笑道:“沛公身边不缺一个管粮草的小官,有我没我都一样。那么多将士逃跑,萧相国不去管,怎么就追着我韩信不放呢?”
  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都没能让他得到刘邦的重用,再留在这里也没有多大意思。
  萧何说道:“沛公身边是不缺一个管粮草的小官,但是缺一个大将军。我是来追大将军韩信回去的。”
  韩信不敢相信:“沛公打算封我为大将军了?”
  “对,而且是建一座拜将台,沛公沐浴更衣,斋戒三日,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萧何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把人骗回去再说。
  韩信终于相信了,忍不住露出笑容。
  又是建拜将台,又是沐浴更衣斋戒三日,很明显是认真的,不是糊弄他的谎话,于是决定了跟着萧何一起回去。
  在半道上,他们居高临下,老远就看到了来追萧何的士兵们。
  萧何连忙拉着韩信走了另外一条道路,避免迎面碰见。开玩笑,自己回去和被人找回去情况完全不一样的。
  韩信感叹道:“你对这里的路还挺熟。”只是为什么要避着那些士兵呢?
  旋即他明白过来了,生气地道:“沛公并没有封我为大将军,你在骗我?”
  萧何急忙说道:“只要你跟我回去,许诺你的一一都会实现。”都被人当成逃兵了,再不把韩信带回去,他回去要怎么向沛公交待?
  韩信:“……”估且再信萧何一次。
  天下已经被项羽所得,而他正是弃了项羽前来投奔刘邦的。说真的,离开刘邦他也无处可去,若是去投奔其他的王,有被绑去项羽那里的风险。
  毕竟,敢和项羽争夺天下的人不多。
  萧何劝动了韩信同他一起回去,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果真没有对韩信食言。
  让刘邦建拜将台,拜韩信为将,他做到了。]
  【正是有了萧何慧眼识人,追回韩信,极力举荐。这才有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兵仙韩信,才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方能夺取天下。】
  【可以说韩信能有成就,离不开萧何这个伯乐。】
  嬴政点头,能舍下身段亲自去追一个管粮的小吏就已经十分难得,更可贵的是慧眼如炬,发现了韩信这一将才。
  韩信能帮刘邦打下天下,想必本领不俗。
  就是不知道韩信年龄几何,可以派到边关去,在蒙恬身边培养一下,守卫边界,抗击匈奴。
  【天下安定后,刘邦分封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为王,韩信就在其中。萧何帮助刘邦铲除这些异姓王出了不了力。】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两次人生拐点都被萧何掌握,第一次拜将封王,第二次却是被骗入宫中杀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与吕雉这一手,不可谓不狠毒,寒尽功臣之心。不知道作为韩信的朋友,萧何问心是否有愧呢?】
  秦始皇:“?”
  对功臣向来都不错的秦始皇迷茫了,同为被天子器重的武将,蒙毅也懵了。
  他们听到了什么?不是说韩信是大功臣,怎么突然就被骗进宫中,杀了?
  刘邦:“!!!”
  你们懂什么叫坐立难安!杀韩信就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
  晚年的朱元璋叹了口气:“朕懂刘邦的心情,很懂,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俺也是这么干的。”
  杀开国功臣,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
  标儿死了,时间太短,皇孙朱允炆年龄尚小,没有能够镇压藩王的能力,他不惜亲自改写自己放言不改一字且已经定稿了的《皇明祖训》,只为了削藩为朱允炆铺路。
  他为儿孙做的够好,只是有点对不起那些开国功臣和与他血脉相连的藩王们。
  赵匡胤对刘邦的做法不置可否。
  相比刘邦,他的手段就柔和的多,没有大开杀戒。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
  李世民想到天幕上说刘邦屡战屡败,不禁摇头,只有自身不够强,才会忌惮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他不但没有杀功臣,连曾为敌对的魏征都没有杀,还像公子小白重用管仲一样重用魏征。
  【韩信,萧何,张良三人并称“汉初三杰”,同为刘邦的开国功臣,一个封王而后又降为侯依然逃不过被忌惮杀害,一个封侯后云游天下,只有萧何安然稳立朝堂之中,甚至在刘邦死后作为托孤大臣辅佐汉惠帝,情商和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当然,仅是这点,他无法被历史铭记两千多年,他的功绩,主要在于两点。】
  嬴政心道重点来了,他主要想听的就是萧何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