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两人一起藏匿在下邳。]
  【收留通缉犯与通缉犯同罪,可以说张良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救助项伯。】
  嬴政:“……”这张良还真是胆大包天,不过,倒是挺仗义。
  徐庶不由得回想起了年轻时替乄人报仇被官府抓住,也是靠朋友帮忙才保下性命。
  他的境遇倒是与项伯挺相似。
  这么想着,自嘲地笑了笑,这回总不会被天幕的解说打脸了吧?
  东汉末年
  孔融想起自己少年时在兄长不在家的时候收留了兄长的朋友,结果这个朋友是个逃犯。事情败露后,兄长因此获罪陨命。
  他一直觉得很对不住兄长,此时已是眼眶通红。
  看个视频,竟然落泪了。
  【类似张良这种重义轻生的任侠还有三国时期的徐庶,这里就不过多叙述。】
  徐庶:“!!!”
  天幕终于提到他了,还将他比作张良,圆满了。
  第13章 一曲定天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张良也趁此时机拉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响应起义。】
  【但张良是士族,他的反秦队伍和农民领导的主流反秦队伍格格不入,又不像项羽那样祖父是名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丞相这种文官,再加上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志向仅仅只是推翻秦朝,成为韩国的丞相,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于是,他想要寻一明主投奔。】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张良为了物色明主,与农民军领袖讲解他的太公兵法。
  面试是双向选择。
  张良侃侃而谈,把农民军领袖听的目光呆滞,流哈喇子,产生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张良问道:“懂了吗?”
  农民军领袖抬手擦了一下口水,摇头道:“没懂。”
  张良又讲解了一遍,这回讲解的更加细致,完了问道:“懂了吗?”
  农民军领袖不好意思再说没懂,连连点头。
  张良非常高兴,言道:“说说你的见解。”
  农民军领袖被问住了,大脑一片空白,把张良说的深奥的兵法全给忘了,一个字都没有记住,停顿许久方才问道:“你刚才讲的是啥?”
  张良:“……”他还是去下一家吧。]
  天幕上的农民军领袖没有听懂,但是天幕外的嬴政听懂了。在他看来,张良的《太公兵法》足以媲美孙武的《孙子兵法》,其中更是有《孙子兵法》中没有提到的骑兵这一兵种的作战方法。
  就是不知道张良的实际作战能力如何,会不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他想见见这个人。
  不过以他对大秦的仇恨来看,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刘邦暗道万幸,其他人能听懂就没有他什么事了,将要错失这样的大贤。
  【他本是韩国贵族,光家仆就有三百人,祖父和父亲五世相韩,才华出众。一朝国灭,散尽家财,苦于报国无门,抱着一部兵法寻找有识之士竭力辅佐,奈何伯乐难寻。】
  天幕上出现了张良走访众位农民军领袖,但未曾寻到明主的场景。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一幕十分心疼张良,替那些张良拜访过的农民军领袖感到可惜,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嬴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奸人佞幸把持朝政,贤良的人才报国无门,这或许不单单是对秦朝有恨不愿做秦朝的官这一原因,现有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不是也已不合适?
  他废除了分封制的同时废除了吕相时期的官员世袭制,主要是以军功选官。
  六国已灭,国家统一,再以军功晋升为主就不太合适了,现在缺的是治国的人才。
  精通法家学说的李斯已经不适合了,他需要的是萧何……
  【这一天,张良终于等到了他的真命天子,阿不是,是贤明主公。他在去投奔一个势力较大的农民军领袖的路上,遇到了刘邦。】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张良率着百余人的反秦队伍,与刘邦的队伍不期而遇。同为反秦组织,双方人马进行了友好会谈。
  张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同刘邦讲起了他的兵法,令他惊喜的是,刘邦是真的能听懂。
  这个农民军领袖不简单。
  两人相谈甚欢,推杯换盏间,刘邦说道:“我祖父是魏国的县令,秦灭魏之后,我父亲和我成了农民。”
  张良也说道:“我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秦灭韩之后,我组织策划了一个刺杀秦政的事件,沦为亡命之徒。”
  刘邦听到前半句时就已经十分吃惊,待听到后半句时,已经无法用吃惊来形容了。
  敢刺杀秦政,哥们牛逼。
  更牛逼的是,刺杀秦政失败了还能活到现在,甚至也是一支反秦队伍的领袖。]
  视频中人物的心声也被天幕一字不差地放了出来。
  各朝各代听到此处,纷纷失笑。
  天幕放的几个视频,语言和现在不一样,有点啰嗦,没有他们日常说话精简,放在以前可能文人墨客们都会觉得俗不可耐,却非常通俗易懂,比如这个“牛逼”,虽然不知道是啥,但联系上下文,放在这情景里应当是厉害的意思。
  哪怕是找个没读过书的人来看,大概也能看懂什么意思。
  不少人想到现在的文字,读一篇文章,说不定还因为句读的事引发争吵。或许,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后世的风格?把文书也整的牛逼一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