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张良的太公兵法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于是决定暂时跟随刘邦。】
  【为什么说是暂时的呢?因为张良不忘初心,想要当韩国的丞相。当时项梁势大,立了原楚国王孙熊心为楚王。张良向项梁提议也立韩国的公子为王。原韩国公子成因为张良的一句话,被立为了韩王。】
  【张良志得意满,如愿当上了韩国的丞相。不出意外,他会一直是韩国的丞相,直到致仕。对刘邦只能是做为朋友,尽力相帮,而非投奔。】
  刘邦点头,项羽若是不杀韩王,他得不到张良。
  【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倒霉蛋,韩王成。因为张良的一句话,被封为韩王,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身边有许多能打仗的武将,手上只有一千士兵,和张良在和秦朝的军队打游击战,始终开创不了局面。
  这也没有什么,只要不遇到刘邦,韩王成还是能苟一苟的,游击就游击,至少还能活命,张良也不会跑。
  但偏偏遇到了刘邦。】
  【刘邦这个时候手下已经有四五万人了,攻入了韩王成所在的颖川郡,帮韩王成立国,要求便是借用一下张良。这也就为韩王成最终丧命埋下了祸根。】
  【楚王熊心给各路诸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谁先攻入咸阳的为王。张良帮助刘邦比项羽先攻入咸阳,之后又在鸿门宴上助刘邦脱身。由于张良是韩国的丞相,所以韩王成被项羽记恨上了。】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封刘邦为汉中王。韩王成和张良则被项羽扣在了咸阳。张良在咸阳也没有闲着,身为韩国的相国,不是在帮韩王成,而是在帮刘邦,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说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演义小说的精彩描写,这里就不多提。】
  “项羽……”嬴政默念这个名字。
  既然他连张良都想收为己用,为什么不也试着招揽一下项羽呢?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他想,就没有请不到人才,驾驭不了人才。
  倒是扶苏,还是得再历练历练。
  徐庶:“……”又是不多提,他在魏国虽然没有当上丞相,不如好友诸葛孔明在汉国混的好,但也是一个有实权的高官。
  不知道天幕盘点的能臣系列,有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良为他心目中的明主殚精竭虑时,丝毫没有考虑到韩王成的处境。韩王成因刘邦出兵攻打关中而被项羽杀害,张良在项伯的帮助下逃到了刘邦身边。】
  【说到底,也是韩王成自己不争气,但凡有点能力,也能被张良带飞。】
  刘邦点头:没错。
  他自得一笑,说到底,还是自己有识人之明,没有错漏一个人才。
  【刘邦给了张良发挥才能的舞台,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现出自己的才能,而不像是在韩王成那里一般,空有智谋,韩王成也愿意听,但是实际操作时做不到。】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李建成有个功绩远超他的嫡亲二弟,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向名臣魏征求策。魏征给出的建议是:既然功绩不如李世民,那你就去立功啊,正逢突厥军在山东作乱,送上门的军功赶紧去抢,不然晚了又成李世民的功绩了。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平定山东,得胜归来。】
  唐高祖李渊点头,这便是他一直不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主要原因。
  老大的能力也不弱,又没有犯错。
  无缘无故废除太子会动摇国本,造成朝野动荡的。
  就是有点委屈李世民了。
  【那么问题来了,突厥军是那么好打的吗?魏征敢建议李建成上,但张良敢这么建议韩王成吗?就算张良敢提,韩王成敢听吗?就算敢听,那么他是去争军功,还是去送人头的呢?
  可别像“大明战神”朱祁镇一样,千里送人头,一送就是二十万精锐军队哦。】
  洪武大帝位面
  朱元璋的脸色十分难看,心中怒骂:这小兔崽子死在战场上可真是便宜了,论罪是应当凌迟处死的,老四家怎么出了这么个孽障?
  二十万大军啊,都没了!!!
  真的是越想越气,不如现在就下旨撤了老四的王位,永绝后患?
  周围都是低气压,引得群臣惶恐不安。
  朱标眉头紧皱,向来好脾气的他此时也动了真火,那可是二十万精锐啊,就这样白白葬送了。
  朱祁镇!!!
  祁字辈,这是父亲亲自定下的燕王朱棣那一支的字辈。老四家的子孙这么败家,朱棣该打。
  派此人领兵的皇帝也该受到批判。
  算下来,皇帝应该是允炆的孙子,他的曾孙。唉,家门不幸啊。
  天幕习惯性的大喘气。
  【啊对了,既然是盘点败家皇帝,咱们的“叫门天子”朱祁镇必有一席之地,大家别着急哦。】
  朱元璋:“???”
  什么?叫门天子?朱祁镇是皇帝?还上了十大败家皇帝榜???
  他要传位给朱标,后面怎么这个朱祁镇当了皇帝?是朱标后人不行,还是朱棣后人篡位?!不管怎样,反正肯定都是朱棣的错!朱元璋怒火中烧,也不管天幕接下来在说什么了,当即喝道:“来人!”
  左右跪地:“臣在。”
  朱元璋声如洪钟:“传朕旨意,速召燕王朱棣进京。押解进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