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禁军的家多半都在京城,叛军攻入长安后烧杀抢掠,禁军的家人难以幸免。
  有些东西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李隆基为什么能在兵变中活下来,这里就要提一嘴被众多文人墨客拿来当创作素材的,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绝美爱情”。】
  天幕选用了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篇。
  《长恨歌》是真的长,还好不要求背诵。
  曹操看完天幕上的长恨歌,忍不住赞叹其中佳句频出,都可流传千古。
  【说点曹操感兴趣的话题,杨贵妃原本是李琩的正妻,被李隆基抢去当妃子了。李琩是李隆基的儿子,李隆基色令智昏,强占了自己的儿媳。】
  曹操:“……”
  揪着他的感情轶事没完了是吧?而且他也是有分寸的,不会干出强抢民妇的事情,顶多只是帮忙照顾他人遗孀和前妻而已。
  曹丕:“……”
  他偷偷看了一眼父亲,害怕父亲会干出强占儿媳的事情来。原以为他先一步得了甄氏就高枕无忧了,看来是他太天真了。
  甄氏的美貌不输于杜氏。
  父亲那么看重关羽,关羽所求不过是杜氏这一个女人,父亲都不肯给,以至于错失关羽这一员上将。
  他担心留不住甄氏。
  娶父亲小妾为妻的李治:“……”
  这李隆基是谁的儿子?纳儿媳为妾,可真是好样的。
  【李隆基这样做,多多少少还是带点家族遗传的。他爷爷唐高宗李治就娶了父亲的小妾为妻。】
  唐太宗李世民吩咐左右:“去把雉奴带来!”
  长孙皇后十分焦急,在一旁劝道:“雉奴现在还只是个孩子,您消消气。”
  李世民经观音婢提醒,想起雉奴现在才五岁,什么都不懂,叫来也不好说什么,于是挥了挥手,示意左右别去了。
  只是,怎么会是雉奴继承皇位?
  【好了,言归正传。李隆基放任部下将一切罪责都推给了宠妃杨贵妃和外戚杨国忠,杀掉这二人以平息禁军的怒火,这才得以苟命。】
  天幕上回放了杨贵妃为李隆基献歌献舞的画面。
  两人情意绵绵,你侬我侬。
  下一秒就是杨贵妃马嵬驿身死的画面,和前面的恩爱相比是十足的讽刺。什么绝美爱情,不过是老色痞没有管住自己的下半身罢了。
  【解决了兵变,李隆基依然没有顺利行军,被当地的百姓们拦下了。弃百姓于不顾,仓皇出逃,不是杀了宠妃杨贵妃和外戚杨国忠就能了事的。李隆基一心逃窜,接下来的操作直接葬送了自己的皇位。】
  【李隆基派太子去安抚百姓,百姓们拦不住一心想要逃往蜀地的李隆基,只好全力拦住太子。
  就这样太子被留下了,没有和李隆基一起逃往蜀地,而是去了朔方城,在朔方登基,也就是现在的灵武,把李隆基变成了太上皇。】
  李隆基猛地看向太子李瑛。
  李瑛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效仿太宗将皇帝父亲逼成太上皇,他有这本事?
  第24章
  公元736年,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李隆基本就对李瑛不太满意,碍于丞相张九龄力保才没有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
  这下可算是找到借口了。
  他呵斥道:“逆子,你竟然忤逆不孝。”趁火打劫直接登基,可真是好样的。
  李瑛面如死灰,哭着讨饶。
  父亲用上了“忤逆不孝”这个词,他基本上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这天幕坑他。
  张九龄见太子情势不妙,劝诫道:“陛下,看完天幕盘点再做处理也不迟啊。”
  太子是国之根本,不可轻言废立。
  他之前以太子无过为由,力谏陛下不可以废掉太子。可是若真如天幕所言,太子登基这事就足够惹怒陛下。
  李隆基瞪了张九龄一眼,冷笑道:“好啊。”
  这些年来,他对张九龄积怨已深,已经忍了张九龄很久了。待到看完天幕盘点,不光是太子李瑛,连张九龄也要一起清算。
  张九龄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祸临头。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是太子李亨在朔方登基的场景。
  [朔方有众多的精兵,整个朔方的军队都听命于新皇。
  身在蜀地的李隆基得知消息,大笑着道:“吾儿顺应天命,登基为帝,吾无忧矣。”终于不用担心自己会是亡国之君了。]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
  李瑛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还好忤逆不孝的人不是他,瞧着倒像是李玙。
  等等,太子怎么会是李玙?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弃百姓逃亡蜀地,所以被百姓留下来的唐肃宗李亨登基后成为众望所归,各地有才之士纷纷归附,期望李亨能率军平息叛乱,杀回长安。】
  李隆基:???
  “李亨是谁?”李隆基看到天幕上唐肃宗李亨的样貌,难道李亨是李玙?
  李瑛原本高度紧张,听到这话强忍笑意。
  父亲正事不干,就知道给儿子们改名字,这都改了多少回了,改的亲爹都认不出来了吧哈哈哈。
  笑过之后情绪又陷入低迷。
  天幕所说的太子不是他,最后登基的更不是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