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长公主和栗姬谈不拢,转头就找到了刘彻的母亲,谈妥儿女亲事后大力扶持刘彻当上太子。刘彻能当上太子,虽说是自己争气,但长公主的帮助也至关重要。
  武惠妃和张九龄谈不成,转头就找上了自身有能力的李林甫。李林甫得武惠妃帮助当上了丞相,为武惠妃的儿子李琩美言,对二人来说简直是互惠互利的买卖。
  两人合作以谋反罪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李隆基偏听偏信,将三子全部诛杀。】
  天幕在说这几段话的时候,画面也随之变化。
  讲到张九龄为百姓谋福祉时,播放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城镇繁荣的景象;讲到张九龄被罢相时,播放的是李隆基一脸畅快的表情,张九龄黯然神伤,李林甫和武惠妃小人得志的嘴脸。
  而讲到栗姬时,画面并没有跳到西汉,而是武惠妃与李林甫谋划构陷张九龄和太子等人的种种细节。
  汉景帝刘启虽然知道了当时的真相,但是从后世的评价来看,刘彻登基确实比刘荣登基要好,也就不想追究刘嫖和王娡的罪过了。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天幕上的种种,捏紧了拳头。
  他之前还以为李林甫是位难得的对他胃口的能臣,现在看来是他瞎了眼。
  李林甫才华是有,但人品实在是太差了。
  天幕上所展示的李林甫陷害人的手段,不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做得出来的,哦,李林甫就没读过几本书,理解了。
  他不由得想到了牛仙客。
  张九龄说的对,牛仙客没文化,不能当大官。之前他还反对张九龄的观点,现在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就像李林甫这样,以李林甫的文化程度,不能当丞相。
  李林甫:“……”天要亡他。
  李瑛恨的咬牙,希望父亲看完天幕异像后能处死武惠妃和李林甫。父亲若是不杀,他想尽一切办法也要除去这二人。
  不能让这二人祸乱朝纲。
  【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比如唐朝的李世民、李治,周朝的武则天,爱护百姓,任用贤相。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经不再爱护百姓了,也不再任用贤相了。】
  大周皇帝武则天本以为自己称帝会被后人唾骂,没有想到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只是为何是她的孙子李隆基登基了?
  她好不容易建立了大周朝,继承者应该是她武家的人才对。只有武家人即位,才能把她的大周传承下去。
  哪怕是李旦改姓武,也终究不是正统。
  【这一年,李隆基想要从东都洛阳提前返回长安。张九龄认为提前回长安打乱了沿途的部署,会影响百姓生活,建议等百姓们抢收完农作物再回。这一提议是为百姓们着想,但是李隆基一意孤行,说回就回。】
  李隆基听到这话很不服气,他不是免了沿途百姓的税收吗?怎么能说他不再爱护百姓呢?
  天幕上出现了百姓不得不放弃田里的粮食,为迎接皇帝的到来而忙碌,导致没有来得及收割的粮食烂在了地里。
  免除的税收,还不够烂在地里的粮食的三成。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沉默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暴跳如雷,十分心疼烂在地里的庄稼。
  李隆基浪费粮食,应该遭天打雷劈!
  【我们再来看李隆基重用的李林甫在执政期间,是否担得起贤臣二字。说起贤臣,首先得爱民吧。很遗憾,这点李林甫并不具备,支持李隆基在秋收时回长安的就是李林甫。】
  【其次,为国家举荐贤才,举贤不避亲也是可以的。李林甫在这点上做的很绝,诠释了“野无遗才”这一成语。
  举行科举考试,不录取一人,骗李隆基民间已经没有贤才了。
  大诗人杜甫被李林甫这一骚操作坑惨了,未能通过科举走上官途。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像杜甫这样有才华却不能做官,发挥才能的人太多了。】
  扶苏的关注点在科举考试上。
  这几天,他一直在想该如何招募萧何、曹参等人,现在有了稳妥的法子。
  萧何能够写出《汉律九章》是基于《秦律》的基础上,没有在咸阳看过皇家藏书的萧何大概率是写不出《汉律九章》的。
  人才还需要培养,不能直接招揽。
  他可以奏明父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法律培训,各级官吏都要参与学习。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内定萧何、曹参等人。
  这样一来,萧何、曹参等人的晋升合情合理,也不用担心招来的萧何难当大任。
  或许也能发现天幕未曾提及的人才。
  唐玄宗李隆基没有想到李林甫能够嫉贤妒能到这种地步,好一个野无遗才。
  未来的他是被下降头了吗??
  【“诗仙”李白文武双全被李林甫打压,“诗圣”杜甫因为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才,直接没了做官的机会。
  李白、杜甫空有抱负,但没有施展的机会,在当世只有吟诗作对的成就,毫无政绩可言,十分可悲。
  只能怪他们生错了时代吧。
  若是生在唐太宗时期,兴许会成为利国利民的好官;又或者年龄再大点,像张九龄那样,趁李隆基还没有开始昏聩的时候才有机会当官。】
  【受“野无遗才”所害,科举制度形同虚设。由于李林甫的嫉贤妒能,大量庸才成为朝廷官员,这就造成朝廷的实力被削弱,无法镇住地方节度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