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前期是反击匈奴,后期就是主动挑事了。
  在卫、霍二位战神逝世,国内没有良将的情况下,也该适可而止了,可汉武帝不懂什么叫做见好就收的道理,白白浪费了人力和国力,消耗了有生力量。
  后期的战争规模大,但得不偿失。
  【汉武帝派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的右贤王,让李陵为李广利运送辎重。
  辎重包括粮草、衣物、被褥、车辆、武器装备等生活物资和军用物资。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知道,古代行军作战,辎重是很重要的。宋代的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二万人的军队,其中六千人是运送辎重的后勤兵。】
  天幕上出现了《武经总要》的节选,天幕提及的文字划了红线。
  红线部分是唐朝李靖的兵法。
  【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只配备五千人运送辎重,在人数上是远远不足的。可见汉武帝原本给李陵配备的运粮兵远远不止五千人,而且也不是李陵手下的屯边精兵。
  运送辎重的一般都是战斗力不足的老弱病残,辅兵和杂役。
  精兵运粮,也实属少见。】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赞同,前线的战士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精兵,而运输辎重的部队在后方,相对安全,辅兵就可以了。
  精兵运粮确实是大材小用。
  虽然辎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人手不足,只能派小部分的精兵护送运输辎重的后勤兵,以防止敌人截断粮草。
  这样部署能够做到利益最大化。
  【《史记》中的记载是汉武帝命令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射手,和李广利兵分两路,分散匈奴的兵力,辅助李广利作战。
  《汉书》中记载的更为详细。
  汉武帝一开始是打算让李陵给李广利运送辎重的,没有记载运送辎重的士兵有多少人。李陵自告奋勇,说自己率领的屯边士兵是荆楚的勇士,力能搏虎,箭无虚发,请命独立成军,分散匈奴的兵力,辅助李广利作战。
  汉武帝以为李陵是不想当李广利的下属,委婉拒绝,告诉李陵他派出去的兵多,没有骑兵给李陵。
  为什么说是委婉拒绝呢?
  因为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征。而在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只给了李广利三万骑兵,就说没有骑兵给李陵了,骗鬼呢?】
  卫青、霍去病:“……!”好家伙!六万骑兵,七万步兵!!他们这辈子都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此刻他们终于见识到了李广利的豪华阵容。
  【李陵立功心切,听不出汉武帝话中的拒绝之意,放下狠话,说他不要骑兵,愿以少胜多,用五千步兵拿下单于王庭。
  汉武帝被李陵的豪言壮语给激励到了,想要李陵再现当年霍去病的辉煌,就答应了李陵的请求,并令曾跟随过霍去病作战的老将军路博德给李陵当后卫。】
  【路博德也不愿给李陵打下手,于是就上书汉武帝,说是现在刚刚入秋,正是匈奴马壮善战的时候,不宜进攻匈奴,等到第二年春天,愿意与李陵各率五千骑兵进攻匈奴,则能大获全胜。
  这话令汉武帝十分生气。
  汉武帝正做着李陵像霍去病那样以少数人击败匈奴,建立不世功业的美梦,结果路博德告诉他不打了,而且拖到明年打还要一万骑兵,和之前的五千步卒差距太大,心态顿时就崩了。
  汉武帝怀疑李陵临阵退缩,所以授意路博德这样上书。
  汉武帝诏令路博德:“我本想给李陵骑兵,是李陵自己说的想要以少胜多。如今匈奴兵进入了西河,你就去阻挡敌军吧。”
  然后呢,汉武帝又严令李陵必须立即马上按原计划出兵。】
  天幕下的众人:“……”汉武帝这就仗着自己是皇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啊。明明是他不肯给李陵骑兵,结果却成了他想给骑兵,是李陵自己不要骑兵的。
  不过,李陵确实也是放出了大话。
  【李陵只有五千人,还都是步兵、射手,没有骑兵。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支军队必败,是李陵狂妄自大,汉武帝盲目的相信李陵,双方都有错。
  其实不然,李陵的这支军队,并不是一支毫无胜算的军队。
  首先,李陵在领军出征之前,曾经深入匈奴的地盘两千多里地,侦查过居延海那边的地形。对那边的情况不说是了然于胸,至少不是两眼墨黑。
  而汉武帝正是派李陵出兵到居延海以北一千多里的地方,在李陵当初侦查的范围之内。
  李陵敢放话,说明居延海那边的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而步兵克制骑兵,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给与匈奴重创。
  有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是平原。
  据《汉书》记载,李陵的军队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的时候,是在两座大山之间。
  其次,李陵所率领的军队是屯边的精兵,如李陵所说是荆楚的勇士,力能搏虎,箭无虚发。而且李陵与他们相处也有很多年了,士兵们都肯听从李陵的号令。
  在装备上,李陵的军队装备比匈奴军的优良。
  天时地利人和,李陵占了地利、人和。由于李陵有祖传的“衰神附体”的buff,天时就别想了。】
  天幕上出现了李陵应对匈奴骑兵时的战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