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李陵:“……”赵破奴出征之前没有像他这样夸下海口啊,不能相提并论。
  军吏还待再劝,李陵制止道:“执意要领军出征的是我,如今兵败,我不死不像样。”
  李陵下令将所有的旌旗斩断,其中包括号令军士的旗帜以及身为军人的尊严。带不走的珍宝埋于地下,不能便宜了匈奴人。
  军中已经没有了箭矢。
  李陵叹息道:“若是能再有许多支箭,也足可以逃出生天。今晚已经没有箭矢作战了,等到天亮,敌人再次进攻时就是坐以待毙,不如各自做鸟兽散,兴许还有成功逃脱回去给天子报信的人。”
  军士们分到了物资,约定击鼓为号,突围前往居延边塞。
  但是呢,鼓声并没有响起。
  其实也可以理解,晚上突围还击鼓,这不就是在告诉敌人被围住的猎物要跑了,赶紧过来追吗?
  李陵和成安侯韩延年骑马,带着十余人突围,被数千匈奴兵追击。
  成安侯不幸战死。
  李陵看到成安侯战死,心态崩了:“没脸回去见陛下。”
  于是下马投降。
  这也很好理解,当初夸下海口要以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王庭,结果被逼入了绝境,跟随他作战的成安侯战死,就这样逃回去太窝囊了。
  正如司马迁所说,先假投降,再伺机立功报国才有脸回去。
  只可惜,李陵让司马迁失望了。
  李陵投降了,手下的残兵成功逃回居延边塞的有四百余人。汉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希望李陵能够死战到底,战死沙场。]
  天幕下的众人唏嘘不已。
  虽然战死沙场保全了名声,但是汉武帝这样想也太绝情了一些。正常来说,不是应该希望李陵能够顺利突围逃回来吗?
  李陵虽然败了,但却是以四千五百人的伤亡杀敌万余人啊!
  估摸着李陵让汉武帝大失所望,所以汉武帝要李陵死。尽管李陵的功大于过,也还是难以容得下李陵。
  【李陵非但没有战死沙场,反而投降了匈奴的消息传了回来。
  汉武帝大怒,责问陈步乐。
  这个陈步乐就是之前因为李陵而升官的人。当初李陵画下了所经之地的地形图,让陈步乐回去禀告陛下,把汉武帝哄得开开心心的,当即就给陈步乐升官。
  李陵投降匈奴,陈步乐被牵连自杀。
  朝臣懂得揣摩上意,见汉武帝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这么生气,都跟着骂李陵。
  这些人中出现了一股清流。】
  天幕下的众人都猜到了——司马迁。
  生活在汉武帝之前的人有天幕的提示,也能猜到是司马迁,因为天幕提到,司马迁认为李陵是假投降。
  所以,司马迁就是这股清流。
  【在众人见风使舵都在骂李陵的时候,唯有司马迁站出来替李陵说话。
  司马迁先是说李陵的为人好,品行端正,富有爱国精神,有国士之风。
  然后就开启了群嘲模式,将责备李陵的人批评了一顿,作了一手好死。
  接着夸奖李陵的功劳,以五千步卒杀敌万余人是大功一件,在穷途末路之下还与敌人殊死搏斗,胜过古代的名将。虽然失败,但是战绩斐然,足够大肆炫耀。
  最后说李陵投降是假投降。】
  莫名躺枪的古代名将们:“……”夸李陵就夸李陵,为啥还要拉踩他们呢?
  【司马迁的长篇大论,汉武帝是越听越气,认为司马迁是在讽刺李广利不如李陵会打仗,功绩不如李陵,气得要处死司马迁。
  死罪是可以用钱赎的。
  司马迁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又想活命,除了汉武帝格外开恩,就只有接受宫刑。
  司马迁的蛋蛋就因为口嗨没了。
  咱就说,司马迁少说几句,不说那一长串得罪人的话,只说最后一句关键的,“李陵是假投降”,估计都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可以保住自己的蛋蛋。
  为汉奸说话不对,但是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队友说话是应该的。】
  以五万人战胜四十万秦军,又以三万人击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的项羽笑而不语,暗道:活该司马迁没有蛋蛋。
  壮年的汉武帝刘彻:“???”未来的他有那么糊涂吗?
  在他看来,李陵无过,而是有功。
  正想反驳时,猛然间想到了害死太子刘据的巫蛊事件,说不出话了。
  年老的他,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
  大将军卫青认真地看了李陵的战术,十分的认可,其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军队中出了叛徒,李陵不会惨败。
  总的来说,李陵的战术没问题,就是太倒霉了点。
  不光是卫青,就连霍去病看到这里也觉得李陵多少是有点“衰神附体”buff在身上的,估计去了匈奴那边也会弄巧成拙。
  反向间谍可不好当。
  东汉的群臣们:“……”司马迁为什么能替李陵作保,认为李陵一定是假投降?身为史官,主观性也太强了吧?像司马迁这样的人不适合写史书。
  写史书应该客观的记录,而不是主观臆断。
  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的群臣们认为李陵是个悲剧人物,为李陵说话而惨遭噶蛋的司马迁太冤了。
  这一想法成了主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