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眼光独到,不偏不倚。
  不像孔融和祢衡,看待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喜恶,让人不喜。
  【和传言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一样,相传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本意是给病人治病,结果成了北方人爱吃的一道美食,逢年过节的夜宴上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
  话说有一年特别的寒冷,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张仲景见此情景,心怀不忍,于是将羊肉和一些能够驱寒的药物包进了面皮里,做成了耳朵的形状,煮熟之后免费发给穷苦的百姓们吃,用来御寒。
  这就是饺子的由来。
  后来的人们不往面皮里面包药物了,而是用各种美味的食物当馅料。】
  天幕上出现了饺子的做法。
  原材料是最基础的面粉,制作成面皮,然后包上馅料,下锅。
  东汉之前的人感叹天幕异像画风突变,成了美食频道,一个个都忍不住流口水,想着也要尝尝饺子的味道。
  东汉之后的人也被天幕异像勾起了馋虫,想吃饺子了。
  【接下来说说董奉,董奉在正史中也无记载,又没有著作流传后世,哪怕是放到现在也并不出名。我们普通人知道神医华佗,知道医圣张仲景,但是对董奉是十分陌生的。
  换一种说法,“杏林医者”就家喻户晓了。】
  天幕上出现了一片杏林。
  画面跳转,出现了董奉认真地给百姓们治病的景象。
  【董奉大约出生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年少时就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不收诊金,而是要求经他的手治愈的病人在山上种上一棵杏树,渐渐地杏树越来越多,数以万计,成了一片杏林。
  这便是“杏林医者”的由来。
  我们称医生为杏林中人,就是因为董奉乐善好施的无私奉献精神。】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幕下的众人猜测,董奉肯定是出身在富庶的人家,家里不缺钱,所以才能接济众人。
  普通人家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
  【董奉年轻时当过小吏,后来辞官归隐,居住在豫章庐山的山脚下,继续义诊。
  我们都背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江西省。
  董奉在江西庐山行医救人,因为救了县令的女儿,所以县令就将女儿许配给了董奉,在当地成了一桩佳话。】
  天幕上出现了董奉和县令女儿成婚的景象。
  天幕下的人见证了这场婚礼,仿佛身处其境,真的参加了董奉的婚宴,个个都喜气洋洋的。
  婚礼可是大喜事。
  吴大帝孙权看到董奉在自己管辖的地盘,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曹魏有华佗,蜀汉有张仲景。
  他东吴也不遑多让,有医者仁心的董奉,可以给予董奉资金支持,拯救更多的病人。
  董奉没有著作传世。
  他就多派几个喜欢医道的人去给董奉当学徒,将董奉的医术发扬光大。
  值此乱世,瘟疫横行,需要名医。
  【有民间传说董奉曾给交州太守士燮治病,只用三粒药丸就治愈了士燮,可士燮死亡时董奉还是个孩子。
  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治愈患者?
  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信,董奉年少时就已经是名医了,可见是从小学医,说不定就出生于医学世家。
  从小耳濡目染,说不定还真能给人治病。
  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现有的病例生病的,士燮也许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病人是最好治的了,等于是开卷考试。
  还有一种可能,董奉的出生日期有问题,在士燮故去的时候,董奉已经是成年人了。
  这就对上了。
  毕竟董奉也和华佗一样,有传言是外貌如同壮年人的百岁老人。】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
  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任何传言都不会是空穴来风。
  传谣也得有目的啊。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这期的视频有点短啊,完全不够看,十分期待这天下午也能够看到天幕异像。
  第72章
  当天下午,天幕满足了众人的期待,又出现了异像。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和往常一样在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名将系列》。
  历朝历代的官员们都十分期待,只除了宋朝。
  天幕之前已经有预告,岳飞是肯定会上名将盘点的,但是岳飞被大宋的败家皇帝给冤杀了,盘点岳飞等于就是又把大宋的败家皇帝拉到祖宗们面前丢人,让后世人看笑话。
  自己朝代出了三位败家皇帝,反复被拉出来鞭尸。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上期视频,作者菌盘点了“帝国双璧”,汉初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和张飞。】
  汉朝的君臣们:“……”扎心了啊,老铁。
  虽然都是汉朝的名将,但是一个是汉初,一个是汉末,可真是“带劲”,提醒着他们的大汉亡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