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这给予了后人启示。
  公元615年,“雁门之战”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在雁门关被突厥军包围。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率兵前去营救,或许就是受到了“草木皆兵”的启发,命令士兵携带大量的旌旗和战鼓来虚张声势,让突厥误以为李世民带了很多人来救援。
  这一举动成功地把突厥军给吓跑了,解了雁门关之围。
  所以啊,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盘点邓太后的时候,邓绥六岁读《史记》,十二岁精通诗书,可见史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能够从中获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
  他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天幕下的众人:“……”好家伙,唐太宗李世民这是把史书当兵书看了啊。不得不说还是要有一定的军事天赋的,才能成功的化用“草木皆兵”用于破敌。
  【新旧唐书都有记载,隋朝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太原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军攻打太原,李渊陷入了起义军的包围。李世民率轻骑部队营救,将李渊给救了出来。
  说起来,李世民对李渊也是有救命之恩的。
  仅凭救父这一点,李世民就胜过了李建成。太子李建成的悲剧在于有个这么出色的弟弟,从而错失了皇位。】
  天幕下的众人:“……”救命之恩可不能这么算啊。李世民救李渊那是职责所在,哪里有什么恩情?只能说是尽忠职守。
  【如果说李世民解雁门关之围时,只是吓跑敌人,只能突显智谋,而不能突显武力。那么李世民救李渊就是实打实的与敌人激战了,不说武艺高强,至少是弓马娴熟。
  这就不得不提到,李世民是“飞将军”李广的后裔,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李广的骑射是很出色的。】
  秦始皇嬴政点头,李世民确实是一员合格的武将。
  汉武帝刘彻惊讶了,后世的“千古一帝”居然是李广的后裔。
  李广看到这里也惊呆了,旋即欣喜若狂,就连不能封侯的苦闷都淡化了不少。他的后世子孙可是“千古一帝”啊。
  之前还羡慕杨震,现在一点都不羡慕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天幕在夸他,十分的开心。他大唐总算是能给祖宗们长脸了,就保持这个风格,接着夸。
  不提玄武门之变,他就投两个币。
  第85章
  【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李世民能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成为“千古一帝”的前提,要是一位明君。
  李世民提拔的人才有许多,简要说几个。
  我们之前提到过刘文静这个人,唯一被李渊冤杀的开国功臣,后来李世民为他平反了。
  刘文静是因为李世民才跟着李渊造反。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了三分天下;李世民前往狱中会见刘文静,谈论天下时局。
  刘文静为什么会在狱中呢?
  这就和鼎鼎有名的“瓦岗寨”有关,热爱追剧的朋友对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起义绝对是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和刘文静有姻亲关系的李密是瓦岗寨的骨干,所以刘文静也就被李密连累,关押在太原的监狱中。
  这个李密是隋末唐初的人,不是晋朝那个写《陈情表》的李密。】
  正和扶苏一起观看天幕盘点的张良:“??”这个秦始皇指的是始皇帝吧?明君??
  张良陷入了思考当中。
  被天幕提及,“晋朝那个写《陈情表》”的李密:“……”所以,是他这篇文章上了后世学子的课本吗?
  所以他才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唐高祖李渊看了往期的天幕盘点,知道李世民会替刘文静平反,正犹豫要不要杀了刘文静。天幕说刘文静是冤枉的,可是刘文静口出怨言是实,真的是冤枉的吗?
  他觉得李世民替刘文静平反是因为私交。
  天幕都说了,刘文静愿意跟着他反隋是因为李世民。这么说来李世民徇私,替刘文静平反的这种可能性很大啊。
  身在牢中的刘文静:“……”巧了,他现在也在狱中呢。
  一个多月前他还和一众大臣一起在殿外仰头观看天幕盘点,谁曾想就因为口不择言被关进了监狱。
  早在西汉的邓太后都允许言论自由呢。
  天幕都说他是冤枉的了,陛下还不放了他,可不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真实写照?
  天幕居然还说是他不配。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刘文静早就有反隋之心,而他父亲刚巧当时正是太原留守,倒不全是因为他。
  可以说,谁是太原留守且愿意反隋,刘文静就跟谁造反。
  【当时刘文静只是一阶下囚,被关在太原郡的监狱中。而李世民是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的儿子。
  太原留守是整个太原郡的最高军政长官。
  这个地方最大的官的儿子,到监狱里去见一个囚犯,与其谈论天下时局,就说刘文静的排面大不大吧?李世民的礼贤下士到了什么程度?
  监狱都拦不住他。
  李世民读史书,读到“草木皆兵”时,灵活运用,解了雁门关之围。李世民礼贤下士到狱中与刘文静谈论天下时局,同样也可以给予小说作者启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