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正是由于他的狂,以至于……
青年时期的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中年时期的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中年穷。”
老年时期的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老年穷。”
晚年时期的李白得从叔收留。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也成了骂人的话:这么能,你咋不上天?】
唐朝之前的君臣们难以置信:“!”
能写出如此诗文的李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不会吧?
唐朝之后的君臣们点头,确实是这样,有“诗仙”之名的大才子李白仕途不顺,没能做出政绩来,只有诗名传世。
李白:“……”
杜甫:“……”
【李白年轻的时候,写了“干谒诗”无数,娶了宰相的孙女许氏为妻,却还是无缘做官。
许氏是宰相的孙女不假,但这个宰相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她嫁给李白的时候,祖父已经去世多年,父亲名不见经传,自然也就无法给予李白多少帮助。
李白中年时和道士吴筠一起进京。
《新唐书》记载,李白到了京城之后去拜访了贺知章。
贺知章比李白大了四十多岁,通过科举考中了状元,官至秘书监,从二品大员。对于他,我们也很熟悉,都背过他写的《回乡偶书》。】
天幕上出现了《回乡偶书》全诗。
【李白见到贺知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而这个时候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
贺知章看了李白写的《蜀道难》,惊为天人,夸李白是谪仙,不吝推荐李白。李白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才终于当了官。
正史记载,天宝初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公元744年之间,唐玄宗下诏书任命李白供奉翰林。
供奉翰林,翰林供奉,调了个顺序,有着天壤之别。
翰林供奉这个官职,在唐玄宗时期直接听命于皇帝,为皇帝亲信,属于丞相预备役,在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被唐玄宗改为了翰林学士。
也就是说,李白是不可能在天宝年间成为翰林供奉的。
“供奉”有另一层意思,唐朝有一技之长的人以自身的技艺跟随皇帝左右侍奉,包括但不限于文人墨客。
李白这个供奉翰林,就是这种。】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下诏让道士吴筠进京。李白和吴筠是好友,跟着一起进京。吴筠见到了皇帝之后,就向皇帝推荐了李白,于是李白就和吴筠一起待诏翰林。
吴筠是什么人?出名的道士。
李白是和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李白告别亲友进京时那是非常的开心,以为自己能够施展抱负,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然而事实是,他高兴的太早了。】
众人十分同情李白,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是盛世明君,但是在天宝年间,已然迈入了昏君的行列。李白如果不能和奸臣打好关系,就注定得不到重用。
吴筠:“……”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有种被贬低的感觉。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李白直接被唐玄宗李隆基划归成了和吴筠一类的人,让李白写诗助兴。好比汉文帝刘恒召见贾谊,半夜长谈,却是如李商隐诗中所写:“不问苍生问鬼神”。
《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曾和李白讨论过国事。
这应该是参考了李白的从叔李阳冰为李白作的《草堂集序》,里面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向李白请教治国方略,并让李白草拟诏书,私底下让李白干着翰林供奉的活,且李隆基亲自为李白调羹,足见礼遇。
这么说来,李白的境遇要比贾谊好的多,有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最后怎么就“赐金放还”了呢?】
汉文帝刘恒被天幕点名道姓的批评,脸上有点挂不住。
或许,他真的低估了贾谊的才能。
【有句话说的好,“与人为善,就是于己为善。”李白输在了做人上,说他是“狂生”也不为过。
新旧唐书都有记载,李白常常醉卧在大殿上,醉酒时曾经伸脚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虽然是一个宦官,但却是一个有着从龙之功的人,为三品官,权倾朝野。
我们知道,唐朝的丞相也只是三品官。
李白的品级肯定是比高力士要低的,而且低的多,却是把高力士当成佣人来使唤。
这就引起了高力士的不满。
或许这只是李白醉酒之后的无心之失,但却是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第89章
秦始皇嬴政不明白后世为何如此折辱宦官,宦官得是有学识的人担任,其中出色的可为皇子的老师。
扶苏想到了“下邳拾履”的典故。
张良给黄石公穿鞋,得到了《太公兵法》;李白让高力士脱靴,能拿出什么作为回敬?
哦,李白丢官了。
汉高祖刘邦映像中的宦官大多是战俘或获罪之人,对这一群体没有什么好感。
李白这是得罪了小人啊。
有人觉得:才子嘛,多少有点恃才傲物,而且高力士的官职再高也只是个宦官,皇帝的狗,给李白脱靴怎么了?怎么就不与人为善了?
天幕下的众人大多为李白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