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杨炯能点评这个排名,肯定是同一朝的人。
  唐高宗位面
  武则天自言自语:“‘初唐四杰’天幕透露了三个,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个姓王的是谁?”
  李治听到了武则天这话,回答道:“王勃。”
  他见武则天面露疑惑,补充说道:“就是李贤的属官,作《檄英王鸡文》的那小子。”
  武则天遗憾地道:“原来是他啊。”
  可惜了,王勃空有一身才华,却是没有用到正途上。
  【我们现在的医生,术业有专攻。内科医生专看内科,外科医生专看外科,儿科医生专看儿科,眼科医生专治眼睛等等。
  在古代,医生什么病都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等各科都要会。
  孙思邈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医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儿科,孙思邈著《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写在《千金要方》的开篇,强调其重要性。
  受孙思邈的影响,妇科和儿科在隋唐时期发展迅速。】
  天幕上出现了《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
  天幕下的君臣们想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专攻一个科目,那么在这个领域应该更容易取得突破。
  不过,他们还是更信赖巫医。
  【相传扁鹊曾说,“大哥能在病人还未发病的时候将病人治好,二哥能在病人症状较轻的时候将病人治好,而他自己能在病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将病人治好。”
  孙思邈对于疾病,偏向以预防为主,也就是尽可能的不要生病。
  他的徒弟孟诜就是擅长食疗的医药学家,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驱邪正本养生汤》等著作。】
  天幕上出现了孟诜著的多种养生方子。
  【说到食疗,孙思邈用海藻治疗大脖子病。
  住在山区的百姓缺碘,生了大脖子病,也就是甲状腺肿大,被孙思邈用食疗的方式治疗。
  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当时的医者就掌握了治疗大脖子病的方法。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依然是大脖子病的重灾区。
  古代的人别说吃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了,连饭都吃不饱,还讲究什么饮食营养搭配,有口吃的就不错了,知道为什么会生病有什么用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居民膳食指南上说每天要吃十二种食物,一周至少二十五种食物。不说别的,单说这食物种类,是针对皇帝制定的吧,一顿饭几十上百道菜,每道菜顶多只吃一小口。
  人口少的普通人家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浪费。】
  天幕上出现了富含碘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
  除此之外,还一一列举了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贴心地在一旁标明了哪种缺乏会导致什么疾病。
  众人连忙将这些记下来。
  除了一些常见的食物之外,天幕上还有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食物。好在那些食物都有图文并茂的介绍,标注了原产地。
  他们可以派人去寻。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激动了,不说这些食物的预防疾病效果,就说引进这些物种,足以丰富大家的膳食。
  至于会不会挤占耕地,还得种了之后才知道。
  【碘是易溶于水,易挥发的。住在山区里的百姓吃不到沿海的海带,饮水和食物中缺碘,又没有杨贵妃的命。
  唐朝诗人杜牧有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想吃南方的荔枝,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快马加鞭地从南方运到北方。平民百姓没有这个待遇,吃不到富含碘的食物,该生病还是得生病。
  食物多种多样,但盐是必需品。
  为了彻底解决碘缺乏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民食盐加碘。
  我国实行食盐加碘之后,居民的缺碘情况才得以改善。】
  天幕下的众人:“……”
  知道盐要加碘可以预防大脖子病,但是并不知道碘要怎么加在食盐里。
  当然最主要的是先把食盐的价格压下来。
  但这明显影响财政收入。
  【百度上说孙思邈是最早用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甲状腺肿的,除此之外,在医学领域,他还有多个第一。
  比如完整论述医德、对地黄和巴豆进行炮制去除毒性,用动物的肝脏治疗眼病,发明导尿术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又说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这就已经矛盾了。羊的甲状腺不是长在羊身上?动物的肝脏不是长在动物身上?并不是活熊取胆才叫做用动物入药。
  只要药引出自动物身上,就都算。】
  众人原本对维生素a能够预防眼病持怀疑的态度,在看到孙思邈用动物肝脏治疗眼病的时候相信了。
  动物的肝脏富含维生素a。
  当然,其他的还是要让太医一一验证,确定确实有效才能进行推广。
  这事要抓紧办。
  在之前的天幕异像中得知自己阳寿的君臣们无不欣喜,有点迫不及待地尝试这种养生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孙思邈的医术领先西方几百上千年。
  不光是医术这一领域,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很多成就都领先西方几百几千年,但是这种遥遥领先,到了闭关锁国的清朝时期就终结了,成了落后的一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