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当初不选择攻打辽国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王勃能够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背后是无数悻悻学子陪跑。
  为个别有天赋的诗人,让所有学生陪跑,代价过于沉重。
  诗人不比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贡献来的大,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能写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媲美的诗句的诗人,还不如简简单单的一句“卧槽”来的实在。】
  【至于会背古人的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是自己的东西吗?
  现代编剧作不出诗句,把古人的对子、诗词都给抄烂了,张冠李戴给剧中的角色用。这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十分常见,观众也不知道剧中出现的对子和课本外诗词原本的出处。
  比如“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对子是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的民间传说,曾被电视剧张冠李戴。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一查就能知道出处,才能够出现“文抄公”一词。】
  天幕下,君臣们哗然。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
  那后人学的是啥?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将诗词歌赋踢出考试大纲的结果,是后世子孙只会卧槽,或者是背前人诗句,他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延续文化传承是浪费时间?
  他只是提议降低诗词歌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没有说要彻底摒弃啊。
  光会背诗是显得记忆好?
  【说到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
  苏轼写的诗词文章被政敌咬文嚼字的挑刺,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力求置苏轼于死地。为啥逮着苏轼的诗词做文章呢?因为其他地方根本挑不出苏轼的错处。
  不但没错处,还有政绩。】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身先士卒治理洪水的情景。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天幕下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看到洪水的浪花打过来的时候惊慌地想要逃命,完全忘了自己身处大殿之外,安全的很。
  而天幕上的人正不顾危险地在抗洪抢险。
  【徐州水灾,原本城中富户出逃躲避洪水,禁军无调令不敢擅自行动防洪抗灾。在苏轼的带领下,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保全了徐州不被洪水淹没。
  这是发生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
  乌台诗案发生之后,有人想要置苏轼于死地,翻出苏轼过往的诗词添油加醋,罗列罪名,以改革派为主;也有人想要救苏轼出来,以保守派为主。
  想救苏轼的人中居然也有主张变法的政敌王安石,或许是惜才,别的不说,在诗词方面苏轼都能有和他一较高下的能力;也可能是在心底认同做出政绩的苏轼是一位好官,不该死在党派斗争当中。
  即便,苏轼与自己作对,他也要救。】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和苏轼入选课本的诗词文章,这又是一场诗文盛宴。
  天幕下的众人对这二位的作品十分赞赏,原本对苏轼入选“六大诗人”系列还不以为然,这回服气了。
  只是可惜,后世将诗词歌赋踢出了考试大纲,能写出这样诗句的诗人再也看不到了。
  不用考试,后无来者,很难再出优秀的诗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