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汉惠帝刘盈更是下诏女子超过十五岁不嫁就要罚五倍的人头税。嗯,孩子是多了,但是存活率低。这样算下来不一定就比晚生晚育划算,比晚生晚育增加的人口多。
  不能简单的计算早婚多少年比晚婚多一代人,关键是要看成活率。】
  【长孙无垢比较幸运,虽然十三岁就嫁人了,但是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已经十九岁了,骨盆基本上发育完全,难产的概率较十三四岁低的多。
  现代规定女年满二十周岁,男年满二十二周岁才能结婚是有科学依据的,是为大家的健康着想。】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惊讶,确定女年满二十周岁,男年满二十二周岁是最低年龄限制,而不是最高年龄限制?
  就是最高年龄限制,都也太大了。
  汉惠帝刘·不是蠢就是坏·盈:“???”二十周岁以前生育会增加产妇难产的风险?看来婚育的年龄是该往上提一提。
  大宋提刑官宋慈表示赞同。
  测量骨盆的大小可以判断妇女在生产时难产的概率,所以那位唐朝公主的真正死因才能够在千年后浮出水面。
  文字能够造假,骨盆不会。
  【李世民的母亲去世的早,长孙无垢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尽可能的讨好李世民的小妈们,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妃子们,在李渊跟前尽孝,缓和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关系。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无垢亲自鼓舞将士,助李世民一臂之力。
  李世民登基之后,身为太子妃的长孙无垢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后。】
  【长孙皇后爱读书,富有才学,但是言行举止都遵循礼法,不干涉朝政,是被班昭深深荼毒的一代人。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没有才华也就罢了,读书少的处理朝政是祸国殃民。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像武则天那样辅佐丈夫处理朝政。
  也不是唐太宗不肯,唐太宗开口让长孙皇后参与朝政,长孙皇后都不愿意。
  在唐太宗的坚持下,长孙皇后仿佛修了闭口禅,就是不发表意见,可以说是唐太宗求着长孙皇后商讨国事,结果以失败告终。
  读这么多书,在家国大事上需要你的时候,你默不作声,书不是白读了吗?】
  汉高祖刘邦:“???”这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
  邓太后对班昭愈发不喜,想着应该把班昭写的《女诫》烧了,就当是她为后世女子尽的一份绵薄之力。
  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深有同感。
  他愿意和观音婢谈论国事,是因为他欣赏观音婢的才学,相信她能够提出好的建议。可惜观音婢就是不说,他都不介意女人参政,一再坚持,都没能让观音婢开口。
  换成是大臣,他直接就治罪了,才华横溢但不思报国,藏着掖着。
  长孙皇后:“???”她被班昭荼毒?天幕盘点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相冲突,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是她做错了吗?
  唐高宗李治庆幸不已,还好武则天不像他母亲这样死板,就他这身体状况,武则天若是也修了闭口禅,让他一个人处理朝政还真吃不消。
  那他好不容易收拢到手的皇权又将旁落了。
  【长孙皇后自己不参与朝政,还坚决抵制亲哥哥长孙无忌掌握大权,并且指责汉朝的吕氏、霍氏,当做是前车之鉴。】
  吕后暗骂长孙皇后自己蠢,送到手里的权力都不要,还是个白眼狼,自己发达了就不为娘家人着想。说什么前车之鉴,她是祸国了还是殃民了?果真被班昭荼毒得不清。
  废立皇帝的霍光:“……”
  第113章
  【结合语境,长孙皇后提到的吕氏,应该是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侄子侄孙,提到的霍氏,应该是指汉宣帝刘询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的父亲,而非吕雉和霍成君。
  长孙皇后用从史书上看到的吕氏和霍氏的故事,来劝说唐太宗不要对她的兄长委以重任,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子侄出现在朝堂之上。
  唐太宗不听,不但不听,还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也就是首席宰相。长孙皇后劝不住唐太宗,就去劝自己哥哥长孙无忌辞官。
  在长孙皇后的坚持下,长孙无忌的宰相之位还没坐热乎就没了。】
  众人觉得长孙皇后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后宫之中,皇后这个身份尊贵至极;而在前朝,丞相亦是人臣之极地。
  荣宠太盛,肯定会招人不满。
  旁人还好说,若是皇帝怀疑有反心就不妙了,亦或者是身居高位之后本身欲望膨胀有了反心,已经在造反的路上了。
  吕氏和霍氏的例子确实是前车之鉴。吕氏子孙下场凄惨,霍氏直接废立皇帝,两个极端。
  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长孙无忌诬陷忠臣谋反,不顾外甥的反对,愣是把外甥的兄长给杀了。
  长孙皇后这是有先见之明啊。
  不过,长孙皇后不仅仅只是反对长孙无忌当宰相,而是反对兄弟子侄当官,这就有点过了。
  【长孙皇后担心长孙家荣宠太过,觉得自己已经是皇后了,兄弟再掌握朝廷大权不好,死活不肯让长孙无忌接受宰相之位。
  既然这么想,为什么自己不辞去皇后之位,让兄长当宰相呢?
  唐太宗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不是因为裙带关系,而是看中了长孙无忌的才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