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都是嫡子,是让一个健康的人继承皇位,还是让一个残疾的人继承皇位?】
  众人:“???”为什么不包括洪武朝?怎么只是不包括洪武朝?
  自认为十分疼爱太子胤礽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沉默了,他大概是容忍不了太子谋反的。
  【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在误解下行为偏激,犯下谋反这种无法挽回的大罪,以至于错失皇位。
  李承乾不谋反,李世民不会废太子。
  李世民让年仅十二岁的李承乾参与朝政,给年仅十三岁的李承乾加冠礼,放心让年仅十四岁的李承乾监国,到处炫耀年仅十五岁的李承乾写的治国之策。】
  【在李承乾腿瘸了之后,李世民让魏征给李承乾当老师。甚至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千方百计想要保住李承乾的性命。
  想想造反失败被迫自杀的刘据。
  当初明确说了不会废太子的汉武帝刘彻,在明知刘据起兵反抗只是为了自保的情况下,仍是犹豫不决没有下达保护刘据性命的命令,以至于刘据被迫自杀。
  刘据虽说是自杀的,但是他的儿子是被杀的,不自杀也会是和他儿子一个下场。
  汉武帝在刘据死了之后才开始悔悟,很难说不是故意在等刘据死,才好放心地悔悟,对刘据不够信任。】
  汉武帝刘彻看的来气,说他故意在等刘据死过分了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向年仅十四岁的长子,好奇一年后李承乾写出了什么样的治国之策,让他欣喜若狂,到处炫耀。
  这样有才华的儿子,他是疯了吗要把人逼反?
  【作者菌认为李世民偏爱李泰不是想让李泰当皇帝,因为李承乾被废之后都没有考虑过让李泰当皇帝。
  约定俗成的观念是父母偏爱幼子。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可能是因为李泰不是太子,却又是嫡子,且只比李承乾小一岁。
  古代是长子继承家业,所以父母偏爱幼子。给不了和长子同等的爵位、财产,就用足够的爱来弥补幼子。
  得了大量物质好处的长子,不能又要又要吧?】
  大魏吴王孙权想到了自己。
  他一生都在玩弄政治,太子早亡之后,在他的纵容下搞出了“南鲁之争”,不过是想达到政治平衡的目的。
  父母偏爱幼子,天幕给出的理由放到平民家说的通,但不适合帝王之家。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长子李弘,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五岁时被立为太子,死后被追封为孝敬皇帝。
  之所以用“孝敬”这个谥号,是因为李弘孝顺,年少读书时不愿意或者说不忍心读《春秋左氏传》。】
  唐朝之前的众人懵了,孝顺和不读《左传》有什么关系?
  【《春秋左氏传》中记载,春秋时期的楚成王在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时摇摆不定,立了长子商臣为太子之后,又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于是太子商臣兵围楚成王,把自己亲爹逼死。
  太子李弘读到这里不忍心听到这么残忍的故事,弃书不读。】
  众人:“!”好家伙,这人设立的稳。
  四岁时让梨的孔融,怀中藏橘的陆绩看了都甘拜下风。
  这人放到汉朝,妥妥的孝廉。
  【辽东之战有逃兵,唐高宗李治诏令,这些逃兵在规定期限内不回来自首,一律斩首,家人没收入官,也就是发配流放,没收家财。
  在这诏令下达之后的逃兵,和之前不回来自首的逃兵一样处罚。
  太子李弘认为不妥,上表进谏。
  这些逃兵中有些是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回来自首,有些根本不是逃兵,而是队友怕承担责任,将失踪、受伤、被俘虏的队友都当做逃兵上报,由于军旅之中很难查实,便实行“懒政”不加详查,直接以逃兵定罪。
  “宁可放过,不愿错杀。”李弘引经据典,请求唐高宗李治免去逃兵的家人发配没官。
  唐高宗李治应允了。】
  众人中有称赞李弘仁慈的,将来继位必然会是一位明察秋毫的仁爱帝王;也有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的狠人,对李弘的做法并不赞同。
  魏王曹操想到了夭折的爱子曹冲。
  他的曹冲也是这样的仁慈,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被治重罪。
  【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也就是公元671年,唐高宗李治去了东都洛阳,留下年仅弱冠的太子李弘在京师监国。
  当时有旱灾,在闹饥荒。
  太子李弘下令取来外城士兵的粮食,想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结果看到了榆树皮和蓬实,也就是草根、树皮之类的,吃的很不好,便给他们发放粮食,让这些士兵能够吃上米饭。】
  【唐高宗李治回来之后,太子李弘请求将同州也就是陕西的沙草地,借给贫民,得到了应允。
  唐高宗李治时常对身边侍奉他的人,以及大臣说,“太子处理内政,没有什么让他担忧的。”】
  众人感叹:灾荒之年,当兵的吃的都是草根、树皮,难以想象灾区的百姓吃的是什么,有没有吃的?
  【太子李弘年仅二十四岁,突然死亡,死因成谜。
  虽然《旧唐书》上记载李弘体弱多病,但是并没有明确地记载李弘是病死,只是简单地记载了李弘跟随皇帝到了东都洛阳的合璧宫,然后就挂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