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合着他就是个工具人?在扩大了版图之后就把他踢开?后世是个什么社会?可以对君主如此不敬?
  【说爱新觉罗·弘历是又明又昏,主要还是因为他六下江南。第一次下江南的时间太早了,早在乾隆十六年就开始南巡,一路上游山玩水,挥霍无度,深度扰民。
  准噶尔部和大小金川还未平定就开始玩。】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开始反思,他是不是给弘历留的钱财太多了?不但能够供应战事所需,还能供弘历任意游玩挥霍?
  第120章
  隋文帝杨坚羡慕了,清朝真有钱。
  如果他能为子孙攒下大量的钱财,是不是就不会二世而亡?
  弘历这挥霍程度一点都不比杨广低啊。
  他期待天幕多透露出一些农田水利相关的知识,达到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经济人口都快速增长,王朝也就经得起造了。
  别人败家还没亡国,都是经过了几代积累,败的起。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不相信能有这么巧的事,他也是在位六十年,也是六下江南,弘历这是在学他?六下江南好说,在位六十年可不容易,寿命的事谁说的准?
  他是知道南巡有多劳民伤财,去一次,那里的百姓就要遭一次殃,生活更为困苦。
  但是南巡主要是为了拉拢人心,考察民情,脚踏实地地巡视水利工程等民生设施,稳定国家,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不能作为一种昏庸的表现吧?
  天幕上出现了乾隆帝南巡时的奢侈场景。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看到那特地修建的无数行宫、戏台沉默了。他收回之前的想法,太奢侈了,比他南巡时的花费多了数倍不止,有些名胜古迹他南巡的时候都没有去看过呢。
  比他玩的时间长,比他去过的名胜古迹多,处处都比他奢侈,太不像话了。
  【乾隆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下江南之前先建颐和园,下江南之后改造圆明园为江南风格。
  圆明园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建造,里面有无数奇珍异宝,可惜是为他人做嫁衣。清末圆明园被烧毁,里面的宝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拿不走的就损毁。
  现在却要耗资数亿从国外一一买回来,或者等着捐赠。】
  天幕上出现了圆明园遗址。
  秦始皇嬴政想到天幕预示他的咸阳宫被项羽烧了,还没建成的阿房宫幸免于难,只是再没有机会建成。
  国破家亡,王宫哪能保存完整呢?
  不,如果刘邦没有退出咸阳,咸阳宫能够保留下来,皇家图书馆的那些典籍也能保存下来。
  项羽的行为与侵略者无异,从未认为自己是大秦的子民。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看到圆明园的遗迹悲痛万分,想到山河破碎,承受不了这种打击,晕了过去,忙坏了三朝的太医。
  【一个皇帝是不是明君,在于其在位期间吏治是否清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也就是之前说的任用贤臣,爱护百姓。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园林,奢侈享乐,重用大贪官和珅,纵容官员贪腐。
  对于和珅,因为早期的热播剧,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剧中的和珅也是个贪官,但因为是三个主角之一,天然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所以即便是个贪官,但是观众对他的映象并不坏。
  读者也好观众也罢,天然向着主角。
  但电视剧是电视剧,历史是历史,一个超级大贪官对百姓的危害有多大,应该都是知道的。
  不应该因为剧中的和珅能给人逗乐子,就觉得乾隆宠幸和珅不是什么大事,甚至为乾隆开脱,认为重用和珅这个大贪官是情有可原。】
  天幕上出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当时的物价,尤其是米价。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清朝的物价,不由得怀疑康乾盛世是否真实存在。这么贵的米,得有多少百姓吃不起饭?也能叫盛世?
  天幕上画面一转,出现了嘉庆帝时期,查抄和珅府上的资产的情景。
  洪武大帝朱元璋望着一箱接一箱从和珅的小金库中抬出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看到和珅贪了那么多,无比地震惊,放到他所在的朝代,想都不敢想。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差点灭亡,李隆基的风评一落千丈。乾隆帝时期,大大小小的叛乱无数,只是没有翻起像安史之乱那样大的水花。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指十大战绩,其中大多都是凑数的。
  就拿缅甸之役来说,伤亡了数位名将,国土未推进一寸,白白消耗国力,实在没什么好吹嘘的。
  前面提到的傅恒就死于缅甸之役。
  实在要吹,还不如吹准噶尔之战,完成了祖父、父亲未尽的心愿。】
  清朝之前的君臣们评价乾隆:好大喜功。
  明代宗朱祁钰嗤笑,至少比英宗皇帝朱祁镇强,只是消耗名将而已,没有把自己也送到敌营。突然想到朱祁镇再不济也是他大明的皇帝……
  朱祁钰笑不出来了,比烂还是朱祁镇更胜一筹。
  天幕上出现了众多名家字画,上面都有乾隆皇帝盖的印章,“十全老人”印也在其中。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无语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