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看来他要重新考虑继承人了。
  永乐大帝朱棣也被如此懒惰的后辈气得不轻,好在他选的继承人朱高炽和朱瞻基不错,继他之后开创了“仁宣盛世”,他没有看错人。
  就是朱瞻基弃地让他痛心。
  那些地盘是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啊,放弃多可惜?就真的守住不如放弃吗?
  他得好好想想。
  汉王朱高煦心中暗骂父亲是个大骗子,打天下的时候靠他,承诺会立他为太子,结果打下了江山,还是立他那病病歪歪的大哥为太子,还想将他赶去封地。
  早知道他就不帮着父亲打天下了,为他人作嫁衣。
  赵王朱高燧预知后世,得知最后登上皇位的还是大哥,看来跟着二哥混没有前途啊,想到大哥对他还算不错,琢磨着是时候疏远二哥了。
  天幕异象预知后世,避免了他站错队的错误。
  【朱元璋还重视教育,但是呢,可能是受自身没有什么文化的影响,毕竟是贫苦家庭出身,没法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文学底蕴还是差了些,搞了个八股取士,事与愿违,反倒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把学生教得教条死板。
  清承明制,也来个八股取士,作文章限制颇多,必须要引经据典,不能用自己的话来阐明观点。】
  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忍住了想要骂人的冲动,开始怀疑自己在教育方面是不是真的不如那些老学究?是外行指导内行?
  明朝的官员们冷汗都下来了,这话天幕还真敢说啊。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不满丞相胡惟庸权势滔天,擅自做主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以权谋私,并且有了反心,甚至通敌,于是便以谋反的罪名诛杀胡惟庸。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之后,认为是丞相的权力太大了,于是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原本是该丞相一个人干的工作,分摊到三个人来干。
  在处理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仿佛是惊弓之鸟,害怕类似胡惟庸这样的人再度出现,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锦衣卫,监察百官。
  锦衣卫有自己的牢狱,就是令人闻之色变,臭名昭著的“诏狱”。
  进了“诏狱”的人,基本上没有能够活着出来的。
  里面的刑罚十分残酷,即便是极少数能活着出来的,也要脱层皮。】
  天幕上出现了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基本上全是肉刑,最出名的要数“剥皮揎草”了。场面过于血腥,天幕上被满屏的马赛克覆盖。
  吕后吕雉觉得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是太便宜了。
  汉文帝刘恒:“……”果真他废除肉刑是废了个寂寞啊,并没有影响到后世,让后世之人一直遵守。
  这朱元璋也太残忍了。
  【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可以说是无休无止,在十年之后的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牵连到了开国元勋李善长。
  李善长可以说是被冤枉的,但也没能逃过一死。
  这十年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害的有数万人。
  说多好像也不多?汉武帝时期,因太子刘据死亡而短时间内被杀的人也有数万人之多。这么一对比,朱元璋历时十年之久才杀数万人好像也不是个事?】
  汉武帝刘彻:“???”
  天幕下的众人听到这里都被气笑了,死了数万人还不是个事?也有少部分杀人如麻,动不动就屠城的人觉得确实不是个事嘛。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才几万人,怎么能算个事?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开始大开杀戒,将开国元勋基本上杀了个干净,为燕王朱棣杀回京都夺取皇位扫清了障碍。
  朝中无人能够抵御朱棣的大军。】
  洪武大帝朱元璋得知朱标只有一年好活了,大受打击,没想到他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看好的继承人会走在他的前头。
  在此之前,他有过诸多猜测,就是不敢想朱标是因病早逝,所以才让朱棣钻了空子。也不知道现在开始遍请名医,让标儿安心养好身子还能不能来得及?
  若是实在救不回来,他直接立朱棣为太子得了。
  有天幕异象预言,朱棣能够开疆拓土,也不怕朱棣上头的两位兄长心中不服生了反心。只是立反贼为太子还是难以服众,最好的结果还是将标儿的病养好。
  这皇位只能是朱标的。
  太子朱标没想到会是这样,父亲为他大开杀戒?为朱棣登基扫清障碍?这话怎么听着这么怪异呢?
  【外交上,朱元璋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为不征之国,派使者过去希望能够与他们交好,让他们来朝贡。结果日本直接杀了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最后不了了之,没有被朱元璋清算。
  或许是朱元璋时期的造船业还不够发达,所以不能够远渡重洋消灭小日本,认为征伐这种小国困难大,劳民伤财,所以直接列为不征之国。
  这也就限制了明成祖朱棣的扩张。
  永乐时期,明朝的船只最为先进,船夫们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当欧洲大航海时代还未来临,处于摸索阶段的时候。明朝的船只已经沿着沿海诸国炫耀了一圈大国国威了,船队十分壮观。
  当时就把倭国给灭了多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