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震惊了。
  汉武帝刘彻正奇怪天幕盘点怎么不在姓名上做文章了,辛弃疾这名字很容易联想到他的外甥霍去病啊,尤其是辛弃疾和霍去病一样也是能够以少胜多的将才,更容易将这两人联系到一起。
  可惜,辛弃疾生在了宋朝,如果是在他大汉就好了。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才二十二岁,虚岁二十三,仅带几十骑就闯入金营,毫发无伤地擒住叛徒,可以说是大功一件。
  但是辛弃疾将叛徒押送回来后,并没有因功高升得到重用,还是原来的职位——承务郎、掌书记。
  八品文职。
  耿京这个天平军节度使挂了,辛弃疾这个天平军掌书记改任佥判官,依旧是八品文职。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不被重视。】
  天幕下的众人扼腕叹息,多好的将领啊,摊上了宋高宗赵构这样的君主,生不逢时。
  【宋高宗赵构在死了儿子后,再也没生出过儿子,于是就想着接一个送子观音来养着,咳,是先收养别人的儿子,等自己生了儿子之后再给送回去。
  这事不是没有先例,宋朝的宗室成员当送子观音都成为产业链了。
  更有甚者,羊毛专挑一只褥。父亲当皇帝的养子,等皇帝有了亲子之后就被遣回了,下一代儿子再去给皇帝当养子。
  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的子孙基本上都被金国请去作客了,宋朝宗室只剩下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的子孙。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小小县丞的儿子赵昚也就成了赵构的养子。
  赵昚这个送子观音没给赵构送去儿子。】
  宋太宗赵光义一想到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俩混账就觉得脑壳疼,再忌惮武将,也不能不分清楚场合啊。
  这才好了,他的子孙后代被金国一锅端。
  宋高宗赵构气得不轻,天幕连他没儿子的事都要拎出来说道说道。
  宋孝宗赵·送子观音·昚:“……”
  【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辛弃疾升官了,可依然是文职,为通判,负责筹办钱粮。之后,辛弃疾陆续担任了仓部郎官、江西刑狱、秘阁修撰、转运判官,都是文官。
  没有仗打,不能北伐。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只能用在剿匪和镇压农民起义上面,辗转各地当安抚使平叛。
  辛弃疾同情那些因为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军,上书劝皇帝不要光想着用武力镇压这些农民起义,而是思考农民反叛的根源所在,弭盗安民要用对方法,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夸奖。】
  【辛弃疾想要强兵,想要收复故土,深知宋朝兵弱的症结所在,于是上疏陈述军政之弊,想要组建一支飞虎军,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许可。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朝堂上反对北伐的主和派非常多,打压武将的势力非常庞大,多次阻扰辛弃疾筹建飞虎军。
  辛弃疾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建成了飞虎军,成为长江沿岸众多军队中最强盛的一支。他辛苦地操练兵士,严明军纪,费心斡旋筹措军费,期望能像岳家军那样收复故土,可最终只是用作剿匪和平息叛乱。
  这支军队,在离了辛弃疾之后,不再是精锐,变得糜烂,毫无战力。】
  天幕上出现了辛弃疾带着满心欢喜,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建成飞虎军的场景。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飞虎军的结局,眼眶泛红,十分心疼这样的辛弃疾。
  南宋朝廷不值得,太不值得了。
  【南宋朝廷无数次让辛弃疾失望,但是辛弃疾并没有打消北伐的念头,心心念念的都是收复故土,想要与金兵一战。
  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也就是公元1203年,主战派在博弈中略占上风,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便是其中之一。年过六旬的辛弃疾期望能够披甲上阵,但是南宋朝廷再度令他失望了。
  头年还是安抚使,掌用兵的特遣专使;次年又成了文职,为一方知府。】
  【辛弃疾想要反金,不应该投奔南宋朝廷。投奔南宋之前,还能和金兵打仗;投奔南宋之后,官位升了,也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没能和金兵打仗,陷入了官场尔虞我诈的洪流当中,郁郁而终。】
  辛弃疾预知后事,在要不要再度投奔大宋的事情上犹豫了。
  在金国境内,他可以跟着反金的义军和金兵交战,甚至是亲自领导军队和金国抗争,一旦去了大宋,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注定是悲剧的道路还要重走一遍吗?
  不过他并没有犹豫多久,还是选择了投奔大宋。天幕预示了未来,应该会对他有所重视,将他放在正确的职位上,而不是一个劲的给他文职?
  看来词写的太好也是种罪过啊。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29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太后、皇后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