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第149章
  【于谦从小就知道努力读书,当然官宦之后嘛,在读书方面多少还是有些天赋的,毕竟不是每个努力读书的读书人都能够考中进士。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于谦二十四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进入了仕途。
  没错,于谦是一位文官。
  北宋时期,保住京师的李纲也是一位进士及第的文官,临危受命。】
  天幕上出现了东京保卫战的情景。
  天幕下的众人为李纲感到可惜,这样出色的人才,怎么就摊上了宋朝的三个败家皇帝呢?
  【相传于谦八岁的时候,聪颖非常。有邻居出一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张口就对:“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不说于谦对的对联有多好,单看邻居出的上联也不凡。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于谦的居住环境绝对不会差。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业多次搬迁,若是有于谦这样的居住环境,估计做梦都会笑醒。
  咳咳,扯远了。】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初年,于谦担任御史,监察朝廷官员。当时都察院的长官顾佐对手底下的御史十分的严苛,唯独对于谦另眼相待,认为自己的才华不及于谦。
  于谦上朝奏对的时候,那叫一个声音洪亮,对答如流,朱瞻基也就发现了这是个人才。
  朱高煦谋反失败,投降的时候,朱瞻基就派于谦去细数朱高煦的罪过。于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大概可以去写檄文了。
  之后,朱瞻基派于谦巡行按察江西,代天子巡狩,视察官员。
  于谦到任后,平反了数百起冤案。
  我们知道有神探狄仁杰、开封府包青天包拯、大宋提刑官宋慈,其实于谦在断案方面也不差他们多少。或许是他过于出色的守住京师之战,掩盖了他在断案方面的才华。
  提起于谦,都是“救时宰相”之类的赞誉,而非是平反冤狱的事迹。】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和救国相比,平反冤狱自然也就算不得什么了,要夸当然是要先夸更大的功劳,才好表达对于谦的崇敬之情。
  明成祖朱棣对“好圣孙”朱瞻基还是十分满意的,脸带笑意地观看天幕异象。
  内阁首辅解缙赞叹于谦对的下联很好。
  于谦若真是以八岁稚龄对出这样的下联,也担得一个神童之名。小小孩童,刚启蒙也没有两年,能知道汉高祖斩白蛇的故事,也算是博学,急中生智,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则更是难得。
  他有点想见见于谦了。
  算起来,于谦这个时候也有十余岁了,应该是崭露头角的时候,他不介意帮一把。
  不,是很乐意帮助于谦。
  【于谦任职期间为民请命,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正所谓明君任用贤臣,明宣宗朱瞻基对于谦十分的器重,越级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
  只是可惜,明宣宗朱瞻基太短命了,继任的皇帝朱祁镇不是东西。
  正统初年,朱瞻基的母亲诚孝昭皇后张氏还在世,还能压制住朱祁镇,朝政还算是清明。到了张氏去世之后,朱祁镇就彻底地放飞自我了,宠信王振,打压于谦。
  若不是于谦深受百姓爱戴,皇帝怕激起民愤,于谦早就被处死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叹气,太远了,气也没用,留着让朱瞻基生气去吧,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儿子,要生气也轮不到他朱元璋,他只负责管教朱棣。
  可怜上午刚被爹爹夸赞的朱棣,下午就得乖乖挨训。
  明成祖朱棣也叹气,能做的也只能是千叮咛万嘱咐朱瞻基要好好教导儿子,实在不行,就换个儿子当皇帝,也比让朱祁镇上位好。
  明宣宗朱瞻基:“……”
  儿子还太小,什么都听不懂,他能有什么办法?若是他驾崩之时,朱祁镇还未长大成人,那他就换个儿子继承皇位吧,想必母亲是一定会赞成的,就是有点对不住妻子。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南下征明,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于谦等人极力劝阻,但是朱祁镇不听,非要亲征。
  像朱祁镇这样任性的皇帝,还有朱祁镇的曾孙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但是朱厚照打赢了啊,风评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则是输的很彻底。
  他这一输,和印度侵犯我国边境结果变成了新德里保卫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试就逝世。
  明英宗兵败被俘,瓦剌士气大涨,有胆子进攻京师了。前面说到明朝是“天子守国门”,所以瓦剌直接就能够攻打京师。
  天子被俘虏了,京中百官都想要弃城逃跑。
  此时,身为文官的于谦迎立明代宗朱祁钰当皇帝,站出来指挥作战,守住了京师。】
  天幕上出现了于谦指挥的京师守卫战。
  天幕下的众人看得热血沸腾,观影体验十分的真实,仿佛身在其中,随着于谦一起守城。
  宋高宗赵构不认可于谦的守城,就应该弃城逃跑,到南方建立新的都城,守什么国门啊。只要于谦扶植朱祁钰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就是大功臣,不会被瓦剌放回来的朱祁镇清算。
  朱祁钰的皇位能够保住,于谦只要不想着救回朱祁镇,性命也能够保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