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L书阁>书库>穿越>长安好> 长安好 第279节

长安好 第279节

  第十张,回信甚晚,勿怪,战事初息,此前信件皆被肖川部下拦截,今日方才见信……
  常岁宁读到此一句,才意识到这厮竟然撒谎了……起先那封“正经”的来信上不是说,“幸而得她去信提醒”么?
  结果却是他看到她的信时,仗分明都已经打完了!
  世间怎会有此等宁可瞎编,也要与人道谢的怪事?
  常岁宁终于翻到了最后一张。
  这张信纸有些不大一样,先前那些至多是写一半停下,这一封却是停下还不够,又拿笔墨划去了最后两行字,大约是写信之人觉得此两句甚为不妥。
  但那两句被一笔划掉的内容,并不难辨认,其上所书——不日便将赶赴北境,自此南北相隔愈遥,但愿再聚之期不遥。务请保重,以待再见之日。冬日已至,需保暖,多饮热食,顺问冬安,望眉目舒展。
  在心中读罢,常岁宁有些迟缓地眨了下眼睛。
  这不是……写得挺好的吗,作甚非要划掉废掉?
  “……崔大都督竟给女郎送了这么多信呀?”喜儿在旁叹为观止。
  已读了小半个时辰的常岁宁,下意识地看向最初那一封。
  的确都是他写的,但至于送……应当不是他的意思。
  她方才还觉得他信如其人,实在过分简洁。
  所以……
  简洁对吗?
  对,毕竟是拿十余张废信的命换来的。
  常岁宁拿手指轻点了点那一沓信纸,好奇地问阿点:“崔大都督往常给人写信,也总会反反复复打草稿吗?”
  阿点正蹲在一旁轮流给几只猫儿顺毛,闻言抬起头,反应了一会儿,才摇头:“我未见过!”
  常岁宁也觉得不应当,他若每每给人写信都要如此纠结不定,便不必做其它事了。
  他在并州定下引蛇出洞之策时,只怕都未必有在这些信上耗费的时间来得久。
  此时,又听阿点拿理所当然的语气道:“小璟当然是因为喜欢你,才会一下给你写这么多信的!”
  常岁宁手下点着信纸的动作微顿。
  若照阿点的道理来说,是“喜欢”她才会给她写这么多信,但写了却又废掉,不想叫她看到,那么便是因为……不想被她知晓他“喜欢”她了?
  还是说,是因为得知了她是李尚,才会这般逐字逐句斟酌,不知如何与她往来相处才好了?
  且须知“喜欢”也分许多种的,“喜欢”她这件事历来很常见,就连她自己也怪喜欢自己的,但他是哪一种喜欢呢?
  常岁宁看信看得累了,此刻托腮思索起来。
  “知己挚友,可两肋插刀”的喜欢?
  “同于沙场洒热血,彼此惺惺相惜”的喜欢?
  还是,“崔璟竖子,莫非想要乱我大志”的喜欢?
  她倒是敢在最后这一层多想一想的,但又觉不宜妄下定论,以免落得一个现眼包的下场。
  人心难测,到底是哪个答案,唯写信之人最清楚,常岁宁不再执意琢磨,只将那些信收回到箱子里了事。
  “宁宁,我听说崔大都督来信了?”
  常岁安的声音隔着竹帘在外间传来。
  得了常岁宁的声音回应,剑童适才推着常岁安走进来。
  “宁宁,崔大都督在信上都说什么了?”
  “……”常岁宁看了一眼那只小箱子,只觉若一一转述,天黑前怕是说不完的。
  她便挑了那封正经而简洁的来信内容与常岁安说了。
  “崔大都督百忙之中,竟然还记挂着我的伤势……”常岁安颇为遗憾:“如今外面到处都在传并州之事……我若当初也能跟着玄策军一同启程该多好。”
  “阿兄若能将筋骨养好,往后机会自然多得是。”
  常岁安:“我现如今正是将大夫的医嘱当作军令来奉从呢!”
  “不过宁宁……你身上穿的这是什么?”常岁安才顾上细瞧:“甲衣?”
  常岁宁正要答他,忽听得常刃的声音在外面响起:“女郎,老康来了!”
  常岁宁面色一正:“将人请进来。”
  常刃口中的“老康”是常家的老兵之一,也是此次送钱粮去兵营的领头之人。
  年近六十的老康腿脚仍很利索,快步走了进来抱拳行礼:“女郎,郎君!”
  “康叔怎么亲自寻来了此处?”常岁宁立时问:“可是阿爹那边情况有异?”
  她此前与老康他们约定,待他们见到常阔后,便传信给她,但未见信,此时人却来了,显然是情况不对。
  “是。”老康风尘仆仆的脸上神情紧绷着:“我等此行,未能见到大将军。”
  “未见到阿爹?”常岁安忽地从四轮椅上站了起来:“阿爹怎么了?”
  “我等按照女郎吩咐,带着户部给的文书,将钱粮押送去了军营,提出想见大将军一面,但军营里的人却以大将军正在养伤,任何人不得搅扰为由,不允我等相见!”
  他们试着与军营中人商议交涉许久,但对方无论如何都不肯松口,最后甚至摆出了军规来,道他们若再蛮缠,便以军规论处。
  老康等人无意在此关头起争端,唯有暂退一步,让他们帮忙从中给常阔传句话。
  对方很敷衍地应了,回头是否会照办尚是未知。老康觉察出不对,遂留下人手守在附近继续打探消息,而他快马来了宣州将此事告明女郎。
  常岁宁皱眉:“那楚叔他们呢?也未能见到?”
  老常也是带了一队亲兵的,以楚行为首近百人余,总不能统统都在“养伤”吧?
  老康:“我等私下寻了一名相熟的校尉打听过了,老楚他们奉军令在泗州一带应对徐氏叛军,缠战多日尚且未归。”
  “那此名校尉可知阿爹具体情况如何?”
  她此前听李录说过,都梁山一战,阿爹为救李逸突围受了箭伤,但并不算严重,怎就到了连人都不能见的地步了?
  “此人道已有数日未见大将军,只知李逸令人守在大将军帐外,声称不允任何人打搅大将军养伤,每日只有医官和送饭的士兵进出。”
  常岁宁的眉心越皱越紧:“李逸怕不是在借养伤之名软禁阿爹……”
  而软禁尚是最好的可能。
  “李逸为主帅,阿爹为副帅,他为何要这么做!”常岁安心中惊疑不定:“是意见不合,还是他记恨阿爹此前阻拦他回淮南王府之故?”
  有些事常岁宁在来宣州的路上也同他说了一些。
  常岁宁未有再浪费时间往下猜,她起身便往外走,边抬手将身上甲衣除去,拿在手中:“刃叔速令人准备马匹和干粮,待我与大长公主殿下辞行后,你们即刻随我动身前往寿州。”
  寿州紧守淮水,正是讨逆大军如今扎营之处。
  “宁宁……!”常岁安连忙要跟过去。
  听得常岁宁前来辞行,珠帘后,宣安大长公主手中的咸梅子“啪嗒”一声掉了下去。
  她的“乐不思蜀”计划,这么快就失败了?
  第229章 我可以喊你阿姊吗?
  李潼已经打起珠帘走了出来,闻言更是大惊慌乱,只觉如晴天霹雳一般。
  “常妹妹何故突然要离开?”
  她上前就握住常岁宁的手,连忙问:“可是饮食不喜欢?下人侍奉得不好?阿姊太吵了?还是宣州近日天气不好,叫你心烦了?”
  “都不是,一切都好。”常岁宁与她解释道:“是与我阿爹失了联络,我需去一趟寿州印证阿爹是否安全。”
  “常大将军?”李潼面色一变,下意识地回头看向珠帘后。
  大长公主也已经自美人榻上起身,闻言脚下一滞,走出来时脸上只剩下了正色:“失了联络?”
  常岁宁点头,与她简单说明情况经过。
  大长公主心口快跳了几下,好似这些时日心头那莫名的不安果然得到了验证。
  她先前也派人去了寿州打听消息,回信应当这两日就能到了,却没想到先从常岁宁这里得知常阔那边出了异状。
  “先别怕,别乱。”大长公主不忘先安抚常岁宁,道:“我这便增派人手去寿州查探此事,现下事态未明,你先留在宣州等消息。”
  “多谢殿下,但正因事态未明,我才更要前去。”常岁宁道:“不瞒殿下,我此行离京便是为了去往寿州寻家父,也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故请殿下放心。”
  少女言辞冷静沉定,眼神透着主意已定的坚定,宣安大长公主却仍有些犹豫:“可如今徐氏叛军四处作乱,到处都是流匪,整个淮南道都不太平,也就我这宣州还能安生些,你一个女儿家要往寿州去,莫说我了,纵是你阿爹必然也是不能放心的……”
  “叛军作乱无非强行征募士兵钱财,至于寻常流匪,我所带之人应当足以应对。”常岁宁道:“我会小心行事,殿下不必担心。”
  于兵乱之地行走自保,她尚是有些经验的。
  当然,凶险二字总归避免不了,但相较之下,常阔的安危更重要,这般关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此事交予旁人之手,让她坐在屋内等消息,自然是不可能的。
  况且,纵无关常阔,她也总要去的。
  兵乱之中,安定之所应拿来庇佑老孺弱童,体魄强健而手中有刀剑者,当不惜己力,乱象方可有平息之日。
  大长公主听到这里也不好再劝,她听出了,这小姑娘只是与她辞别,而非询问她的看法,让她帮着拿主意。
  这女孩子的主意拿得很稳,十分有主见。
  这一点,从这七八日的相处中,她已经有所了解了。
  大长公主叹息了一声。
  “晚辈前来,除了与殿下辞别之外,另还有一件事相求。”那少女最后道:“家兄尚未痊愈,不宜同往,或还要厚颜叨扰殿下一段时日。”
  这些日子下来,在常岁宁看来,先前那个猜测几乎已经没有疑问了。
  故而她才敢大胆放心开此口。
  “这是什么话,理应如此的。”大长公主道:“既你主意已定,我亦不好勉强,常郎君留在宣州你大可放心,多久都使得……”
  她说着,又提了个“要求”,她要令人挑上一支得力心腹,暗中跟随常岁宁左右,护送她去寿州。
  “你这孩子若连这个都不肯答应,那我这个做长辈的,便当真不能放你离开了。”末了,大长公主软硬兼施地道。
  本就不打算推拒的常岁宁笑了一下:“多谢殿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