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这话是拐着弯儿骂魏王蠢。
不过话说完,贺松宁自己也怔忡了下。他脑中飞快掠过了薛清茵的模样……
她在他脑中早不是那个娇蛮无理的模样了。
他怎会认定她一定能明白他的想法?
这种变化是自何时起的?
贺松宁一时都理不清源头。
“明日再去见一面宣王吧。”贺松宁道。
魏王不快道:“他恐怕未必肯见我。眼下薛清茵失踪,我又做了兵马大元帅,领了攻打孟族之责。他一定恨我夺权,明日定要以伤心得起不来床为藉口……”
贺松宁打断道:“他未必会在此事上和你斗气。”
魏王听了这话,觉得不舒服,不由挪了挪屁股。
意思就是他才会斗气,而宣王不会了?
宣王何时在他薛宁心中是个这样正直的人物了?
魏王心头更不快。
他先前去见宣王,是耀武扬威去的,可不是为求教去的。
若要宣王来教他行兵打仗,那他这兵马大元帅岂不是成了笑话?
魏王沉声道:“出兵打一仗不就知晓对方将领的作风了?”
贺松宁:“……这要用人命来填。”
魏王并不在乎:“臣为君死,乃是大义。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贺松宁见他这般模样,心中不由更恨梁德帝。
这样的草包,都能做他的儿子。
都能领兵打仗!
他却只能屈居之下,给草包做僚佐。
贺松宁缓缓吐了口气:“那便依你所言吧。”
他已然想好了。
他不会帮魏王。
他本就只是个修撰,只懂纸上谈兵,而不懂战场之上用兵,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何况魏王势大,他如何能违抗呢对不对?
这是魏王方才扎营安寨的第二日。
他先让人往城门楼子上射了封战书。
只是魏王手下的亲卫不大行,射了三次都没射上去。
文书生生重写了四五遍,最后还是梁德帝派给他的一位老将,宝刀不老,弯弓射箭,这才成功钉上去了。
孟族士兵立即带着战书到了林古面前:“又是骂您的。”
林古:“……”“又草我祖宗?”
林古看也不看,挥手道:“他以为他是宣王?想草就草?”
林古随机点了个大将,都不必多费心思。
林古对那大将道:“即刻出战,你去草魏王他祖宗。”
大将笑道:“遵国师命,叫我去草魏王都行。”
第223章 人头落地
梁德帝派给魏王的老将,名叫侯启云,他知道魏王坚定地要攻城之后,便没有上去阻拦。
阻拦无用,还容易遭记恨。
但若是战败了,皇帝未必会责怪儿子无能,极有可能是先骂他一把年纪了,打过的仗大大小小也无数了,怎么这会儿失了蹄了。
侯启云叹了口气,命人先取来了沙盘。
“此乃壕沟,纵深三尺。”
“倒是不深。”魏王道,“我在书中读过,也见过京城的壕沟,多在七尺有余。益州才只修了三尺……便是人掉下去,也能迅速爬出。可见天也助我,此仗必顺。”
贺松宁嘴角向下撇了撇。这便是魏王的弊病所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但他打定主意不会相帮,便什么也没有说。
还是侯启云这员老将皱眉道:“这显然不符常理。”
“嗯,那又如何?”魏王不解,如此小事,侯启云为何这样纠结。
“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妖在何处?”
“自然要再议,要再查探……”
“不过是个壕沟修浅了些,于我们来说不是好事?侯将军昔日打仗也是这样小心翼翼,踌躇不前吗?若今日东风不顺也不打了?若见那守城士兵一个不露头,也是有异,也不打了?若是事事如此,敌军岂不是光吓便能吓退你了!”
侯启云绷着脸:“至少再查探一次……若无异样,我便无话说。”
“既然如此,那就请侯老将军也说一说如何攻城的战术吧?”魏王道。
益州城高近三十尺。
也正因此,魏王的亲卫拉弓射战书,足足试了三遍才真正挂上城头。
孟族人若是不要脸些,只守城而不出城,光是在城头上往下扔扔石头,飞一飞带火的弓箭,也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而且他们擅使长矛,等攻城兵好不容易顺着攻城梯往上爬去,只管一个个捅下来……
魏王料想侯启云也没什么好的战术。
自古攻城多是要拿人命来填,不死人怎么可能?
侯启云却叹道:“有。我有一法,但须得等……”
“等?”
“益州多山水,八月正当汛期。若洪水爆发,他们自顾不暇,自可趁虚而入。此地多艰险,若要倚靠硬攻,恐怕死伤无数……”
“那怎么能等?纵使我能等,父皇能等吗?城中百姓能等吗?”魏王像模像样说了两句人话。
眼看气氛紧绷起来。
突地有士兵在帘帐外高声道:“孟族大军出城了!”
“什么?”侯启云猛地一回头,这是他都没能想到的。
魏王当即也不谈什么战术了,更不会想那壕沟为何如此之浅了。
他当即豪情万丈道:“牵我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