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尤其后期到了如今的神熙朝。
  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延续前朝设三省六部一台一府,只做了一些大小的调整和改进。
  总体来说,朝政大致流程是这样的:三省中,门下省负责接收地方奏疏,分别别类后,小的直接发到尚书省辖下的六部,让六部自行处理,而中等及往上的和请安折则往政事堂上递。
  政事堂是由三省高官抽人出来组成的,授平章政事或黄郎政事,采用轮值制,在政事堂大厅共同整理和处理来自全国大小的政务折子。
  政事堂就是整个国家的政治核心,相权所在。
  而平章政事和黄郎政事就是宰相和副相,大燕是多相制,而三省和政事堂诸相位由太.祖皇帝麾下的心腹文武以及门阀世家共分,底下的六部九寺五监三十六府也一样。
  利益按功劳和势力分派,所以大家都很满意。
  而且政事堂草拟了处理意见之后,会初次送到执行部门尚书省。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六部,让六部给意见,六部觉得不妥的,就可写上字条夹在里面送回政事堂,让大佬重新草拟意见。可以有多次来回。这里是第一次的驳反。
  等六部没有意见了,就会把折子和草拟处理意见都送回去政事堂。政事堂再上呈皇帝批复。
  皇帝也可以把认为不妥的折子打回政事堂让宰相们重新处理,或者直接诏一位或多位宰相过来商议。
  而皇帝处理完的折子会重新发回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的政令、驳政违失。门下省若觉得大不妥,是有权把折子驳回给皇帝的,这里是第二次封驳。
  五军都督府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流程,不过那边是军务。而政事堂对军务也有议论权。
  另外还有御史台,负责监督的,各边的人都有,最开始是互相监督。
  若遇不决大事,或认为折子递送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皇帝能召开朝会商讨;在朝朝臣也可以在三六九的常朝大朝当场上折奏事。
  反正说了这么多,解释的只是一件事:那大燕朝的相权和臣权也是不轻的,皇帝并非一言堂,三省宰相们可以各种渠道驳斥皇帝的。
  但后来就不大行了,尤其进入神熙朝之后。
  中书省的首席长官叫尚书令,等同前朝大宰相,不过这个职位后来被神熙女帝给撤了,换成内阁首辅。
  神熙女帝在神熙六年借口奏疏太多政务太繁忙,设武英殿内阁,让门下省按神熙女帝的最初的朝议谕旨,将政务奏疏按种类一分为二,分别送到内阁和政事堂的。
  武英殿内阁内,设十六阁臣,同时撤了文仲寅尚书令之衔,他是政事堂的平章政事,同时委他为内阁首辅。有多名平章政事兼任阁臣。
  这样看起来门阀好像没吃亏。
  但其实不是的。
  因为同时进内阁的,还有各衙部新提拔上来的青年阁臣九名,这些都是神熙女帝的亲信。
  近年来,在拥有批红反封驳权的司礼监内事堂的配合下,渐渐的,这些青年阁臣在内阁占据了主导的位置。
  政事堂倒还在,但相权渐渐已被分去一半了。
  楚淳风笑道:“这些年,你这个内阁首辅在武英殿内阁是不是渐渐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至于送到政事堂的政务折子,是不是越来越显少了,并且不如内阁那边的重要?”
  神熙女帝对世家门阀的打压和暗削,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只是因为她还在大肆裁杀宗室和太.祖遗臣刺头,对比起来,手段显得温和很多。
  但结果都一样,两仪宫和宗室完了,就该轮到门阀了。
  楚淳风一针见血:“再这样下去,就该轮到你们的封地了,封地自治啊,女帝陛下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削弱到慢慢彻底消弭,门阀如十六鹰扬府一般轰然倒下,这是必然的事。”
  他说:“文家主,文相公!你以为俯首帖耳女帝就会放过你们青州文氏吗?别做梦了,不可能的!”
  况且,楚淳风笑笑:“你们文氏真的俯首帖耳了吗?”
  文氏一方面想俯首求生,但一方面又下意识动作。
  龙江之变的策划,有好些个世家私下出力支持过的,这是楚淳风确切知道的。其中没有文氏,但再往深里挖一挖,影影倬倬还是有过青州文氏松松手的痕迹。
  楚淳风认真说:“联络相熟世家,和两仪宫合作吧!不然两仪宫一旦轰然倒下,宗室彻底完了之后,接下来必然轮到你们了!”
  神熙女帝清扫国朝,已经差不多到了最后一关,两仪宫和宗室彻底完了,她必会撕下温和的面皮,届时想挣扎都难了!
  文仲寅脸色变完又变,闻言不由呵呵冷笑:“皇帝就好了?”
  皇家的乌鸦,天下一般黑。
  没了神熙女帝,换上皇帝,门阀世家的待遇还是一个样!
  文仲寅亲身经历过开国之战,当时渭水之侧,太.祖皇帝还和他父亲歃血为盟呢。结果到了如今这境地,作为一家之主,他心内忿忿焦灼。
  可惜俯首帖耳的唯一作用,只是延缓。
  神熙女帝的刀俎就像缠丝,一圈圈绕紧他们,已经削无可削快见骨了。
  文仲寅非常清醒,只是当下局势并没有文氏等门阀世家奋力一搏的余地,不管神熙女帝还是皇帝,他们只不过徒劳无力挣扎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