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皇太后似乎和谁都不亲近。别的上了年纪的夫人,身边多多少少有一些年轻妇人们围于身边,奉承应和。
  但夫人们中或想要和皇太后说话,大多被她打发走。
  放眼望去,皇太后身边,只留有一素衣打扮的夫人。
  她身着一身白衣,乌发挽成垂髻,不施粉黛,不带珠钗,十分低调,安静地跪坐在太后身边,和太后说着话。
  姜瑶认得她,阳城公主,姜青玉。
  姜瑶那位曾经远嫁胡族,后来杀夫报国,名声显赫的大姨母。
  姜青玉在先帝时期又再嫁了平西将军苏震,只是没过多久,第二任丈夫就病故,留下她和一个遗腹子。
  姜青玉扶棺痛哭,伤心欲绝,丈夫死后,她就一直在为丈夫守孝,深居简出。这几年更是直接搬去城外半山寺,吃斋念佛,堪比出家,若非她的亲生母亲生辰,她甚至不会进宫。
  很多人想不明白,曾经可以谋杀亲夫、一腔热血报国的阳城公主为何突然恋爱脑,居然愿意守活寡,甚至就此从朝廷中避退。
  姜瑶却深知她这样做是为了保全自身。
  先帝对一群姐妹们的态度极其恶劣,留于宫中的公主们要么逃要么死。
  姜青玉这么做无疑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避免遭受先帝迫害。
  姜拂玉登基后,她诞下腹中的孩子,更要懂得避讳,聪明地夹起尾巴做人。
  姜瑶找到自己的位置落座,不知道为什么,这辈子大家虽然一样好奇、打量着她,但是对她的态度还算恭敬,起码不敢在她面前公然露出那些鄙夷的表情了。
  她敲着扇子,心想,亏她还带了亲卫军,她还想试验一下老师教导的方法,杀个鸡儆群猴呢,结果现在鸡还没找到。
  其实,有许婉之、朱夷明两个先例在前,大家都知道女帝对公主的重视。
  即便有人对她有意见,在出门前已经三缄其口,千万不能在宫宴上将不满表露出来。唯恐成为下一个许婉之。
  木已成舟,姜瑶既然已经被迎回宫,将来势必要承袭皇位,得罪她没有任何好处。何必触这个霉头。
  只是,大家虽然闭嘴不敢对她身世说三道四,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们会主动亲近。
  别的宾客皆是三五成群,大家在宫宴上见到与自己相熟的朋友,纷纷聚在一起,谈笑说话。女孩子们围在一起,像是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
  而姜瑶落座后,还是一个人干坐着,看起来有些孤零零的。
  姜瑶喝了一杯果子蜜,忽然想起一些事情,上辈子似乎这个时候,姜拂玉似乎也病了,无法下榻,也没办法来琼华殿参宴,只是托人给太后送了些东西。
  她想起昨日下午去景仪宫中探视所见,姜拂玉的气色似乎已经好了许多,又过一日,是否会好转?
  也不知道她今日是否能够出席,她不来,林愫可能也要留守景仪宫照顾她。
  就是说,她是没办法在这里看见她爹娘了。
  姜瑶叹了口气,心想什么时候能开席。
  她这辈子算是学谨慎了,不再试图去和别人结交,愚蠢地讨好别人,融入所谓上京贵女的圈子中。
  她只想快些吃席。
  或许是情绪有些低落,她鼻子有些酸酸的,竟然忽然有点想见爹爹和娘亲了,等寿宴结束,她就要到景仪宫见他们。
  她正思考着,身边忽然有人喊她,“殿下。”
  姜瑶回头,忽而撞入一双清澄的眼眸中,那是一位年纪姜瑶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她打扮很淡,衣裳也是纯青色,满头的乌发,只用两支木簪固定。眉目之间,和姜瑶有些相似。
  琼华殿中按品阶排席,姜瑶现在落座的地方是皇女座首席,身边落座的人自当是血缘上要和皇族沾亲带故的同辈皇女。
  看清眼前人的时候,姜瑶怔愣片刻。
  她微笑颔首自我介绍道:“臣女苏培风,家母为阳城公主。”
  是姜瑶大姨母的女儿,冠其父亲苏姓,取名培风,字图南。
  姜瑶再一次听见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惊艳,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培风而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一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孩子,竟然会用这两个字为名。
  差点忘了,上辈子她第一次遇见苏培风,就是在皇太后五十岁的寿辰上。
  说起苏培风,姜瑶上辈子对她简直又爱又恨。
  恨是因为嫉妒,如果是人生中非要有那么一两个对照组的话,那姜瑶的对照组就有两个,一个是谢兰修,另一个是苏培风。
  谢兰修和姓姜的一点沾边带故也没有,他这人哪怕再优秀,见了姜瑶也要称臣,姜瑶哪怕嫉妒也嫉妒不到它身上去。
  但是苏培风不同。
  姜瑶摸爬滚打启蒙识字的时候,苏培风就已经学遍四经,姜瑶在磕磕碰碰啃策论的时候,苏培风就在太学中以一篇《田亩论》打出了名声,名扬四海,被博士誉为治国之才。
  姜瑶死后,被接入皇宫,易姜姓,被姜拂玉手把手教导,名入宗庙,位列东宫,今后继承南陈江山的,就是苏培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