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林愫被风沙吹得眯起了眼睛,他未曾来过边疆,阳光强烈的照耀令他很不习惯。
他将面巾往上拉,浑身上下包得只剩下一张脸。
当年十九城被攻占,幸存的难民大部分涌入了孤台城,在城墙内外搭建蓬屋居住。一进城,林愫就看到围绕着蓬屋追逐打闹的孩子们。
衣衫褴褛的时候乞人坐在城墙角落,打着木板拍,哼唧着吟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他一边唱着,一边伸出苍老的手,渴望路人驻足,给他口饭吃。
路过时,林愫于心不忍,将带来的干粮放在他面前的碗里。
那乞人双手合十,“贵人,你会有好报的!”
刚刚道谢完,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生怕有人跟他们抢。
林愫叹了口气,朝官衙而去,将京中的文书递给守将,让官府帮忙找到当年危阳的幸存将领和难民,他再逐一问询。
虽然危阳之难过去十余年,但是还有经历过危阳之难的人活着。
林愫就不信,他不能从这些人口中找到当年的真相。
林愫在孤台城停留数日,见过了许多人。
这些天里,林愫找到一个老兵,对方曾经就在卢泳思手下当差,与卢泳思相熟。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胡人不足为惧,危阳天险阻隔,易守难攻,他们再过个十年也别想打下危阳……可是谁能想到,竟然会有人与胡人里应外合,开城门放他们进来,我们更没有想到,那个人是卢督军。”
说到这些事,他情不自禁就泪眼婆娑,“若非亲眼所见,我万万不敢相信他会做出这样的事。”
“卢督军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的督军,对我们这些手下的士兵都很亲善,闲暇时还爱和我们聊天说话,完全没有架子,有一次我母亲生病了,被他得知以后,他还会给我钱,帮我告假,让我去给母亲治病……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突然叛变,他为什么要开城门?让胡人残害我的母亲,我的妻女,他甚至会关心我病重的母亲,怎么愿意让胡人屠城,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什么苦衷……”
林愫听了这些话,心情复杂。
在他的记忆中,他的几个朋友中,伍卓正直,卢泳思善良。
卢泳思性格内敛,心思细腻,有时候甚至腼腆得像个小姑娘。
年少时林愫矫情,时常会因为各种小事躲起来哭,第一个发现他不见了,带着人找到他的就是卢泳思。
林愫从始至终都不相信,卢泳思会主动开城门。
他那样的人,就算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和胡人勾结。而且,当年胡人初犯国境,我方胜算极大,他完全没必要和敌人勾连。
林愫又问:“那他打开城墙那日你有见过他吗,他的表情,有没有和平时有什么异常?”
“那天……”老兵颤颤巍巍地擦眼泪,“我记得,卢督军前一天上城墙巡视的时候被流矢击中,伤得挺严重的,本来以为他要卧床休养好几天都起不来了,没想到第二天大家都看到敌军攻城时,他竟径直绕开城门尉,打开城门,放胡人入城。”
“我也不知道,这究竟算不算异常……”
林愫脸色凝重。
“那当时的军医和曾经负责军队伙食的人可还在?”
……
林愫在边境忙碌的时候,姜瑶也没闲着。
这几天她除了往谢府跑,盯着谢二做青霉素,就是到景仪宫,听姜拂玉和大臣们谈话,学习处理政务。
上一世姜拂玉从来没有亲手教姜瑶处理政务,这一世姜拂玉似乎要弥补回来一样,看奏章时直接让姜瑶坐在自己身边,一边用朱笔批阅,一边给她讲述:“这是增兵令。”
姜拂玉打开一封奏章,“既是要出兵征讨胡人,各州当然要上奏增兵,只是十三州兵防重要程度不同,既要有足够兵源,也需要防止各州刺史拥兵自重,而且军队多了国库也养不起,那么阿昭认为,让哪几州增兵最好?”
姜瑶思索了下,胡人位于北方,而北方有着朔、幽、并、司四州,如果要增兵,那应该也是从这临近的几个州里征兵,尤其是就近的朔州。
姜瑶把想法告知了姜拂玉,姜拂玉耐心给她解释道:“是的,北伐兵力皆出自此四州,只是十三州牵一发而动全身,现下朝廷准备批复征兵的除了北方四州外,还有南方荆州。”
“荆州辽阔,乃产粮重地,北征过半的军粮都出自荆州,州内便能养活军队,增兵无可厚非,荆州距离上京城近,若有意外,可以随时调兵护卫京畿。何况,荆州刺史换人了,已经不再是李家人。”
听到这里,姜瑶心里微微一惊。
她知道,李家东窗事发,姜拂玉肯定不会再重用李家,李家为了保全自身,自然要吐出所有重要的位置。
姜拂玉可真是高效,这么快就把荆州刺史的人选给换好了。
姜瑶疑惑道:“母亲,新任刺史是谁呀,信得过吗?”
“右将军温弼。”
姜拂玉温和地笑着,“当然信得过,他妻儿母亲可是都在京中。”
姜瑶眨了眨眼,她对温弼这个人没有太多印像。只是隐约记得,右将军这个职位,是驻兵镇守在潼关的将领。潼关那是关中的要道,十分重要,他相当于是守卫着整个中原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