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L书阁>书库>穿越>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77节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77节

  “唔……”
  范仲淹忽然想到了点什么,就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明代灭亡,就是官员欺骗皇帝,不仅要皇帝收不上来税,还不让皇帝拥有铁盐等专营,还说什么不可与民争利,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做盘算,国家确实应该掌握一些经商营生。”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有国企的原因。”
  赵骏补充道:“国企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垄断,对百姓生活兜底。后世的盐业公司、国家粮食企业,售卖的食盐和粮食价格低廉到几毛钱一斤,虽然味道可能不一定好,但对于穷人来说,确实是救命的东西,它的存在就保证了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
  “大孙的意思,以后大宋也要有自己的国企?”
  赵祯问。
  “是的。”
  赵骏点点头,说道:“就拿这次去年江淮旱灾来说,要是有国企的话,受灾的百姓也不至于为奴为婢,甚至很多人都活活饿死。”
  提起这个,众人就沉默下来,因为早朝吕夷简已经提到了这个。
  还是去年淮南旱灾造成的后遗症,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时期结束期,恰好到宋仁宗这几年处于将断未断。
  气候上升回暖,降水线开始北移,对于北方的农作物来说是件好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天灾会消失,反而会因气候变化而变得频繁,如干旱、洪涝、地震等等。
  去年淮南旱灾,赵祯就下令赈灾,又从府库中挑拨二十万绢布充当淮南岁贡。
  可免除赋税以及赈灾显然是杯水车薪,很多淮南民众还是朝不保夕。
  所以趁着人口廉价的时候,有很多地主趁机吸纳百姓为奴仆,并且侵吞他们的田地,让百姓成为他们的佃户,为地主打工。
  这在古代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宋朝。
  偏偏宋朝又不允许正常人口买卖,明令禁止,所以当地的官府就只好把这些人口“赎买”回来。
  然而淮南旱灾,土地颗粒无收,即便这些人口有土地,可土地里长不出粮食,人也会饿死,这样只管救不管活的做法无疑会让贫困的人员雪上加霜。
  因此吕夷简认为应该放任不管,这件事在政制院商议过,早朝也基本只是走个过场。
  对于这件事情,赵骏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因为去年淮南旱灾造成的危害太严重,几乎整个淮南地区数百万人受到了影响,波及范围非常大。
  赵骏上台后也对这件事情很重视,想办法又增调拨了一大批粮草过去,甚至还动用了为西北战事准备的储备粮食送往灾区。
  但依旧杯水车薪。
  最重要的是你救一个人,可是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要救。以宋代朝廷的能力,没办法做到把所有人都能安顿好。
  因此在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赵骏也只能选择同意吕夷简的方式,让大地主们继续吸纳土地和人口。
  这样肯定会加剧土地兼并,但从侧面来说,至少能够保证淮南大批灾民可以活下去。
  归根到底,还是目前的生产力低下,抵抗天灾的能力太弱了的缘故。
  除此之外,就是土地兼并严重。
  大地主们手里其实还存了很多粮食,但他们都不愿意售低价售卖给朝廷,而是趁着灾荒粮食价格暴涨,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这件事情赵骏的态度是对淮南地区哄抬物价的地主们采取严厉措施,派军队前往,将他们抄家灭族。
  但最终还是被吕夷简他们劝住。
  不是吕夷简他们包庇淮南士绅,而是在于目前淮南地区就是个火药桶。
  如今朝廷内部有很多淮南地区士绅代表,一旦派遣大规模军队,势必会传出去,那些大地主们得知消息,恐怕会立即造反起义。
  要知道大宋可是连很多中小地主都承受不了高额赋税从而起义的,比如方腊就是个地主,被逼着造反。
  淮南地区勉强维持下来不容易,大地主们造反,宋朝都可能因此灭亡。
  所以还是以稳定为主。
  赵骏觉得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便勉强应了下来。主要是他也做了研究,发现百姓现在正处于生死边缘。
  朝廷派兵去镇压大地主,是为了将大地主们手中的粮食放出来,解救灾民。
  但如果这个时候大地主们发现朝廷忽然派兵到淮南来,肯定心里惶恐,一旦他们拿出粮食招募灾民起义,那灾民就变成了他们的人。
  到时候派兵反而会激发矛盾,这是下策不可取。
  因此还是想别的办法。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把今天的国事向赵祯汇报了一下,将该处理意见上交,得到赵祯的认可之后,便准备回政制院办公。
  可大家离开之前,赵祯却把赵骏单独留了下来。
  他看着赵骏问道:“大孙,你明年便准备离京了,到时候去大宋天下走走也好,不知道你打算先去哪里?”
  赵骏想了想道:“淮南。”
  “淮南?”
  赵祯皱起眉头道:“大孙,那里真不能动手,会出大事的。”
  “我自然知道。”
  赵骏说道:“但也不能坐视不理,后世国家哪里出了灾祸,领导人都要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甚至在灾区指挥坐镇。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我至少也得去看看灾区的情况,才能够治理好地方。”
  “唉。”
  赵祯叹了口气,说道:“那便如此吧,只是到了淮南,还是要谨慎行事才对。”
  “我知道的,哥哥放心,我不会莽撞行事。”
  赵骏拱拱手。
  扭过头,离开崇德殿时,脸上的面容已是平静如水。
  这次淮南上来的劄子他都看过了,很多大地主根本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明明囤积那么多粮食,却要哄抬物价,把米粮涨到两三千,甚至四五千文一石,赚黑心钱。
  偏偏朝廷还不能直接派兵去,防止他们趁势造反。
  那如果自己亲自过去,在他们还没有造反之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却忽然把所有人拿下,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发出去,那这些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150章 棉花推广
  十月底,汴梁开始清冷起来。
  天气骤变,已是仲冬时节,虽未下雪,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
  汴梁的漕运相比于春夏,倒是少了许多,出现了淡季。
  街头巷尾行人的脚步也比往日加快了几分,多了几分匆忙,少了几分淡雅,连喝茶都少了那点闲心。
  政制院外的草地彻底枯萎了,唯有四季如春的那些常青树,依旧在冷风中婆娑作响。
  赵骏依旧在处理政务。
  这些日子他开始渐渐熟悉政事,处理问题来也得心应手。
  即便遇到不懂的问题,跟吕夷简王曾他们说一句,也稍微一想就能够明白,但跟吕夷简他们比起来,还是远不如他们。
  在政治嗅觉以及经验上差了许多。
  以至于今日在又一次需要请教吕夷简的时候,还被吕夷简调笑了一句:“怎么样,坐在这个位置上不容易吧。”
  “确实比想象中的难,但我做妥协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扳倒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而不是为了让汉人百姓受苦,你们也要记住这一点,屁股别再歪。”
  赵骏就是这么不轻不重地回怼了一句,让吕夷简被噎住,悻悻离开。
  不过他虽然回怼,却也挺难受。
  真正坐到这个位置上,才能体会到坐在这个位置的艰难。
  上位者考虑的是国家的政权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那么势必会在很多地方做出妥协。
  比如还是那个例子,如果你是个起义者,就根本不必在意朝廷以及那些大地主的态度。淮南干旱,颗粒无收,百姓活不下去,那我们就造反。
  杀光那些贪官污吏,杀光那些囤积粮食的大地主,抢了他们的粮食,为了生存下去,又何必顾及这个国家会不会灭亡?
  但站在宋朝国家的立场角度来看,大地主阶级固然可恶,却至少会帮助朝廷维护地方的统治,只要他们不造反,那么很多事情朝廷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由于大地主阶级在朝廷里都有代言人,导致朝廷在真正决策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这些大地主,即便是想要安抚地方也是困难重重。
  哪怕是到了最后时刻,还要担心这些拥有大量田地、粮食、人口的大地主造反,而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朝廷在百姓眼里是黑暗腐败的,是该破灭的王朝。
  百姓在朝廷眼里尽是刁民、暴徒、反贼。
  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意识形态上难以统一,自然也就很难互相理解对方的难处。
  上下两千年,单以封建社会来说,就只有朱元璋算是半认识半不认识这一点。
  说他认识这一点,是因为他对待大地主以及贪官污吏,基本上就没有留过手,维护了明朝早期的政治清明,缓解了明初的土地兼并。
  说他没认识这一点是连他自己都贬低红巾军是反贼,还说元朝丧失统治是因为政治太宽松的缘故。
  显然是坐到了那个位置,就用屁股决定了脑袋。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子孙没有继承他的继续对贪官污吏和大地主下手的态度,最终还是被忽悠瘸了腿。
  到明末不仅难以肃清官场,甚至连税都收不上来。
  赵骏作为后来人,其实更也应该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但至少目前还不是时候。
  主要是西夏和辽国依旧是个隐患。
  想要大刀阔斧,学朱元璋以及新中国时期对待贪官污吏以及大地主的态度,现在做的话就是明末。
  内部一下子就会无数造反起义者成群,外部又有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
  到时候内忧外患之下,说不准辽国还真有可能学清朝,入关南下,占据中原万里江山。
  所以赵骏眼下还在隐忍,为了顾全大局而隐忍。
  还是那句话。
  顾全大局在很多后世年轻人听的时候会觉得是个笑话,但真正到了那个位置你才会发现,有的时候能有一个顾全大局的办法都已经很好。
  难是的连顾全大局都做不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