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L书阁>书库>穿越>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38节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38节

  然而商人自然不会满足于这点利润,于是乎继续哄抬物价,把原本一千文一石的市场价,抬到他妈的两千文一石,狠狠地赚它一笔。
  这也是为什么史料当中常有记载,一旦出现灾荒年月,灾区的粮食价格往往会暴涨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原因。
  除了市场本身波动以外,这些囤货和哄抬物价的商人也是其中最主要的罪魁祸首。
  赵骏既然撞上了这桩案子,那自然不止是打击贪官污吏。
  这些地主商人肯定也不能放过。
  因此早在抓官员们之前,就让杨告他们继续顺藤摸瓜,将这些地主奸商们也一网打尽。
  “嗯,做得很好。”
  赵骏看了眼名单,里面的罪行,包括怎么从官员那买到粮食,又怎么哄抬物价的,写得清清楚楚,满意地点点头道:“这件事情,务必要给百姓一个交代。”
  “是。”
  两个人应了一声。
  赵骏又道:“当地的地主,犯法者严重者杀头,参与其中者,也要抄家流放。具体刑罚标准你们自己来决议,但我希望他们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他们名下的土地,收归本地官府所有。”
  “收归官府?”
  杨告有点意外,他还以为赵骏会分配给百姓,没想到竟然直接没收了,好奇说道:“知院,全都归于地方县衙吗?”
  “嗯,是的。”
  赵骏点点头道:“以后这样要形成常例,所有犯法的地主,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把土地收归地方县衙,由上级州府和路政各司进行监督。”
  蒋堂纳闷道:“收归的土地该如何处置呢?”
  “很简单,租赁给百姓耕作,地方的地租一般在五到七成之间,甚至只用交五成地租的,都算是好地主了,真是讽刺。而百姓租赁官府的土地,在扣完正常税收之后,只需要交两成左右。”
  赵骏说道:“如此一来,一是为了减缓土地兼并的情况。二来是为了给地方地主形成压力,只要官府以及自耕百姓拥有的土地足够多,哪怕只占据一个县的两到三成,大部分百姓也更愿意去租赁官府的,而不会去当地主的佃户,地主就只能被迫降低地租,让百姓受益。”
  “妙啊。”
  杨告拍马屁道:“这样一来,那官府的税岂不是更多了?”
  “嗯。”
  赵骏说道:“这地方上的那两成税,其实是可以留在地方,充当胥吏的俸禄,也能减轻胥吏为了生计,四处索贿的情况。”
  “知院真乃是神人也。”
  杨告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个办法真是好啊,既解决了百姓困难,还能让地方的胥吏受惠,真乃良方妙药。”
  虽说知道杨告这个人喜欢巴结权贵,喜欢奉迎上意,但不知道为什么,赵骏却不觉得反感,反而面对杨告的吹捧,心里还挺舒坦。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神探狄仁杰》当中,舔灵曾泰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县令,一路升官发财,很快当上了一道黜置使的原因。
  “道之谬赞了,也不能说是什么良方妙药,只能说是无奈之举。”
  赵骏听着杨告的吹捧,笑着摆摆手说道:“而且这里面还有些弊端,也是个麻烦事情。”
  “弊端?”
  杨告纳闷道:“如此妙策,还有弊端吗?”
  “自然,规矩都是人定的,那自然也可能会被人破坏。有的时候上面的政令是好意,到了下面实施的时候,就被地方歪曲,变成了祸害百姓的坏政。”
  赵骏想起了王安石变法,说道:“比如县衙归属的土地很容易被那些胥吏的亲朋好友给租走,甚至可能会出现地主用手段把那些土地租走,然后再以五成地租转租给百姓,赚取中间的三成差价利润的情况。”
  “这……”
  杨告傻眼,看了眼蒋堂,蒋堂也非常惊讶。
  他们的确没有想那么多。
  跟王安石一样,想法是好,但可惜执行者是天下胥吏。
  这些人就不可能不为自己利益着想。
  在分配这些官府拥有的田地时候,优先考虑亲朋好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所以这就需要州衙以及四司衙门来起到监管的作用。”
  赵骏最后总结道:“地方上的县衙归属田地,地方县令必须要亲自分配,发给需要的百姓,而不是那些胥吏的亲朋以及地方地主。这可以作为一项政绩,加入到考核当中,有州衙和四司衙门监督,效果或许会好很多。”
  “是,下官明白了。”
  两个人顿时了然,拱手行礼。
  赵骏点点头。
  淮南贪腐案基本上就处理干净,后事就交给他们来做就行,他也该继续南巡,去别的地方。
  第198章 名满天下,回到家乡
  宋景祐四年八月,这场耗时接近半年的贪腐大案,总算是落下帷幕。
  八月底,涉案的官员、商人,被杀了八十多人,有五百多人被判流放,还有一千多罪责较轻的相关人员被问责,处以其它如坐牢、笞打、杖臀、罢职等刑罚。
  同年九月,大理寺、御史台以及审刑院把当时涉案,事后调到外地的其余犯官,包括原淮南路转运使、发运使、判官等等一众官员捉拿归案。
  按照以往经历,只是罢黜他们的官职,甚至都没有流放。
  但政制院很快下达了指导意见,让三司判处主要涉案官员死刑,其余从犯才能够从轻处理。
  大理寺卿钱正威、审刑院同知张揆、御史中丞范讽不服,要求政制院给出解释。
  毕竟以前赵骏杀人,一来是他杀的都是品级没那么高的官员,二来则是赵祯给了皇城司自行处置的权力。
  虽然百官们纷纷上书反对,不断弹劾,但那次官家的决心很大,他们拿赵骏没什么办法。
  可现在赵骏人都不在汴梁了,凭什么还要求他们按照赵骏的意思来办事?
  没想到政制院那边只给了一个解释,就是“依法办事!”
  这让三人一时无言以对。
  因为《宋刑统》当中其实也没有任何一条“刑不上大夫”。
  甚至在北宋初年,由于五代十国刚刚平定,必须用重典恢复社会秩序,因此刚刚制定刑法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以严格为主。
  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十七年之内,处死的大小官员约有4000余人,赵光义也杀了不少。
  只不过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期,经过士大夫们的不断忽悠,总算是把赵祯父子给忽悠瘸了。
  所以如果说“依法办事”的话,他们还真没什么理由反驳。
  只是宽待士大夫都是潜规则惯例。
  原本宋太祖和宋太宗对贪官的严厉打击,甚至还和“十恶不赦”的造反等大罪一起列入了绝不赦免的行列。因而当时的吏治比起五代以来的贪婪成风,肆无忌惮已经大大有所改善。
  但是后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律法的宽松,导致贪官污吏死灰复燃。
  比如到了仁宗年间,包拯就曾经感叹道:“贪黔暴政,十有六七”。虽然朝廷有包拯这样的能吏,可也是杯水车薪。
  等到了北宋中期的哲宗年间,一年审判下来的死刑官员约有260余起,但是其中仅仅只有25人被处死——“所活垂及九分”,就可以知道对官员的宽松程度有多大。
  现在三司衙门又想按照以前的惯例,宽松对待犯官。只是没想到政制院这边态度明确,要恢复到太祖太宗时期,这实在是让他们难以接受。
  所以虽然政制院给了“依法办事”的政令,可三司衙门这边还是拖着没有判决。他们判的结果政制院不签,政制院给的意见他们不受理,双方竟然一时就这样僵持住了。
  要是赵骏在的话,估计不会搭理他们,直接让皇城司的人把那些该死刑的人拉去东城外砍头就是了。
  但吕夷简那帮人还是得讲点官场规矩,没有这么蛮横。
  于是乎晏殊出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三司衙门这边,之所以对那些人死刑,是因为他们贪污腐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大宋可以刑不上大夫,但问题是只能针对那些犯事不太严重的官员可以从轻发落。
  比如小小的贪污一点银钱,或者动用一些特权,搞点私人经商,打击竞争对手之类的玩意儿,减免些刑罚也不是不可能。
  唯一的条件是不能弄出人命。
  正所谓人命大于天,这是自古不变的正义口号!
  如果你害死了几万百姓,最后却宽大处理,那朝廷的威严和颜面何在?
  所以为了朝廷的脸面着想,这些人必须死刑。
  晏殊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但当时三司魔怔了,就是不松口。
  之后政制院下了绝招。
  他们让一些人放出三司对重大犯官包庇的风声。
  欧阳修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写了文章在报纸上猛烈抨击了三司这样的行为。
  双重舆论引导下,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暴。
  早朝上也进行了议论。
  他们针对是所有士大夫都能从轻发落,还是只有没弄出严重后果的士大夫可以从轻发落进行了激烈辩论。
  最终在欧阳修等人的带节奏下,得出结论,就是“刑不上大夫”的确是大宋对士大夫的一种优待,但这不能成为士大夫无法无天,可以肆意妄为的理由。
  若是士大夫们到处祸害百姓,到处残杀无辜,那对于朝廷的打击会非常大,造成的后果肯定也让朝廷难以承受。
  所以“刑不上大夫”,必须是有限的,如果造成了巨大后果,就必须明正典刑。
  当时场面上还是颇为壮观,大部分百官都属于那种看热闹的心态,以欧阳修、蔡襄、余靖等年轻正义之士,把三司骂了个狗血淋头。
  就连赵祯都下场帮欧阳修他们说话。
  百官们一瞧这情况,也是马上改变了吃瓜立场,纷纷指责起三司来。
  说那些人能干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就已经不算士大夫,根本不配得到优待云云。
  还有真正的士大夫就应该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而不是这样蠹国乱民等等。
  这就直接把那些人给开除士大夫籍了。
  钱正威、张揆、范讽三人根本顶不住这么大的压力,最后只能妥协,按照政制院的交代,把人给判处了死刑。
  如此一来,朝廷收获了颜面,赵祯吕夷简他们能给赵骏一个交代,百姓得到了公道。
  同时官员们也明白了“刑不上大夫”的底线在哪里,将来做事想必也会深思熟虑,有所收敛,不敢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
  对于几方来说,都是一件共赢的好事。只有那些被砍下了脑袋的犯官们受伤的世界,算是达成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