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L书阁>书库>穿越>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06节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06节

  恰逢最近下了一场小雨,小雨刚过,湖岸林荫小道的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枝桠间偶尔能落下几滴水珠。落在青石板上溅出微不可查的水花。
  旁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书店……商店门楼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各色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和汴京城内城的繁华比起来,亦是毫不逊色。
  赵骏此时与老婆泛舟湖上,欣赏美景。他来江浙地区一是度蜜月,二是视察一下这边与高丽、日本的贸易情况。
  由于开设了国企的缘故,他还是非常在意能否迅速让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所以在江浙地区他鼓励商人出海前往日本,只要愿意出海者,往往能享受一定免税优惠。
  一时间从者云集。
  商人出海的话肯定会大量雇佣人手,同样能解决很多就业问题。
  并且将来随着日本石见地区与大宋之间频繁贸易,那边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发展,大量日本人口流入石见,有挖矿、搬运的工人,也有开设酒馆、妓院以及与宋人贸易商品的商人。
  大宋虽然没有在对马岛驻兵,然而允许民间商人携带大量书籍和私人武装前往日本。如此一来也能迅速把宋人文化传播出去,加深大宋对日本的影响。
  赵骏到地方后先和老婆逛了几天,接着就去了杭州市舶司视察了一下,看了一下今年大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数据。
  数据很夸张。
  短短半年时间,暴涨了三倍,而且还在持续升高。
  其实以往大宋也不是没有与日本交易,但交易数量有限,主要是宋朝在日本买铜、硫磺等矿物。
  之前说过,宋朝有一手骚操作,那就是用宋朝的铜币从国外买入铜矿,然后制造成铜钱,再去国外买铜矿,再拿回来造铜钱……
  而这个拿铜矿换宋朝铜钱的最大怨种就是日本。
  结果因宋朝铜钱大量流入,反倒使得日本国内物价暴涨,让当时正处于平安时代执掌政权的平氏非常恼怒,多次拒绝了北宋官方贸易的请求。
  私人贸易也只允许筑前国的博多津,也就是后世日本福冈市的博多区港口进行交易,严重阻碍了北宋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发展。
  这种情况到南宋才开始改善。
  平氏末期以及镰仓幕府渐渐开始与南宋建交,施行振兴贸易的国策,从而加大贸易规模。到那个时期开始,宋日之间的贸易才变得频繁起来。
  现在宋国武力强盛,大败辽国之后,驻军到了耽罗,让日本相当忌惮,便只能被迫开始自由贸易。
  如今还只是起个头。
  等宋日航线真正繁荣起来,再增长个几十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赵骏见此还是很高兴。
  虽说因为以前跟日本贸易比较少,所以增长速度奇快,等以后平稳下来,增长就会下降许多。
  但那样的话,日本大量白银就已经流入,缺钱荒解决,就更能催动商品经济繁荣。
  这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啊。
  视察了杭州市舶司后,本来赵骏还想去明州市舶司去看看,不过今天天气还不错,虽然下了小雨,可雨后西湖更美,所以才和老婆出来泛舟。
  半烟半雨溪桥畔,树荫遮蔽,两岸绿柳桃红,古寺深深,粉墙黛瓦,炊烟袅袅,风景极美。
  赵骏在船上和老婆吃了水煮西湖鱼,等差不多了,就打算回去。
  很快画舫靠岸。
  便在此时,一个中年男子快步迎了上来。
  只是他还未靠近,就被侍卫们给拦住,他连忙喊道:“知院,下官定海盐监柳永,向知院献词。”
  这是夏竦拦马献诗的戏码吗?
  赵骏看了过去,看到那人大概五十上下,穿着七品官员公服,便笑了笑,对江大郎说了一句,随后就上了马车离开。
  柳永见此情形不由得感到失望,心想知院这样的大人物,果然不会将他看在眼里。
  于是只好自嘲笑笑,扭过头离去。
  但才刚走过街角,就有人追了过来,告诉他让他晚上去知院住的驿馆。
  得知这个消息,柳永欣喜若狂,连忙回去又重新把要献的诗词检查了一遍,看看有什么要改的地方,等傍晚时分,才登门造访。
  第250章 李白苏轼来了也得有政绩
  赵骏回到驿馆后,就让人去两浙路转运使衙门把柳永的资料调过来。
  他其实知道同时代很多诗词名人,如苏轼、柳永等等。
  但他从未主动去寻找过这些人。
  一来早期他自己也忙得团团转,没工夫四处去找。
  二来无亲无故,你主动去找人家,人家估计也会纳闷你到底想干什么。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找到了。
  然后呢?
  这群人因宋词而伟大,在中华文明当中,留下璀璨一笔。
  但也仅此而已了。
  如果你喜欢唐诗,恰好穿越到唐朝,去看看李白无可厚非。
  喜欢宋词,人在大宋,有机会见见苏轼也挺好。
  问题在于双方之间也就是崇拜者与偶像见个面,总不能时时刻刻跟在对方身边吧。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轨迹,赵骏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此有机会见一面就见一面,要是没机会的话也不强求。
  跟柳永就属于没机会见面。
  赵骏上次来江浙,柳永正在睦州当团练推官,并且还正处于三年任期结束,北上回汴梁审官院流内铨磨勘,与赵骏完美错过了。
  所以确实巡视天下的时候没有见着。
  不过这次柳永却是主动找上门来,倒是让赵骏没有想到。
  傍晚时分,驿馆大堂内,赵骏正在看一些两浙路皇城司衙门给他送过来的公文。
  便在此时,江大郎进来兴奋地说道:“知院,柳三变来了。”
  连江大郎都知道柳永的名声。
  “让他进来。”
  赵骏吩咐道。
  “是。”
  江大郎便出去招呼。
  片刻后柳永进来,向赵骏局促地拱手行礼:“下官见过知院。”
  赵骏并没有和颜悦色,而是说道:“柳三变的大名我是如雷贯耳啊,今日总算是见到了。”
  柳永惭愧道:“下官些许薄名,入不得知院耳。”
  “呵呵。”
  赵骏笑道:“你的名气还是很大的,我也时常看你写的诗词,不过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柳永忙道:“下官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如今正是新政时期,各地官员应该各司其职,你既然是定海盐监,怎么出现在了杭州?”
  赵骏皱眉问道。
  这涉及到了官员的原则性问题,还是必须问问。
  要是被他遇到了不尽职的官员,哪怕对方是大名鼎鼎的柳永,也不能包庇不是。
  柳永忙不迭回答道:“知院有所不知,我们这盐场虽比一县,却不归本地州府管,而是发运使衙门管。”
  “哦。”
  赵骏恍然大悟,想了起来。
  确实是这样。
  比如杨告之前的职务就是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矾税、都大发运使、提点铸钱事。
  这茶、盐、矾是专营,所以由专门的衙门负责。
  柳永笑道:“毕竟这盐乃是国之大计,因而下官每个月都要来杭州一次汇报公务,今日也是恰好在发运使衙门汇报,听说知院来了,才斗胆前来献诗。”
  “原来是这样。”
  赵骏便露出笑容道:“以前确实有这个规定,不过考虑到路途遥远,各地发运使衙门都是三月一报,没想到新政下来之后,倒是严苛起来了,你坐吧。”
  “谢知院,这诗词集?”
  “拿过来我看看。”
  “是。”
  柳永将手中的诗词文集恭恭敬敬地递上。
  赵骏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接过来随手翻看了几页。
  心中腹诽自己上学要背柳永的诗词,现在又要看,这就很难受。
  不过心境倒是不同了。
  以前是被强迫着背诵,现在则属于欣赏,随便看看,瞧瞧柳永的水平,用不着再背。
  “不错,写得很好,此文采斐然,跃然纸上啊。”
  赵骏看了几首词,其中第一页第一首居然是首颂词,专门写给他的。
  诗词内容是歌颂在自己的努力治理下,国家四处歌舞升平,一片安宁祥和之景,给赵骏都给整乐了。
  他笑着说道:“你呀,少整点这花里胡哨的,就算是想玩人情世故,也总是玩不到点上。”
  柳永一时纳闷,问道:“下官愚钝,还请知院点拨。”
  “没什么,就是想告诉你,要拍我马屁可以,但下次记得把官家带上,治理天下不止是我的功劳,还有圣人天子的功劳。”
  赵骏向北方拱拱手,随后说道:“写词的时候,多写点天子的英明,这样你在官场上才能混得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