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怕!
  魏国为了攻打大周,竟是连皇帝的亲侄子,太后的亲孙子都送到大周皇帝眼皮子底下来做探子,苦心积虑数十载,大周这边竟然一无所知,至今仍有不少人洋洋自得,觉得这场仗持续不了多久。
  真真是荒唐。
  “下去吧,给宫外传信,叫大嫂进宫说说话,还有,去瞧瞧三殿下在做什么,有空叫他也来一趟。”
  她不懂战场上的事,但人家魏国有备而来,皇儿即便去了前线恐怕也得不了好,既如此,还是尽量想办法保存实力要紧。
  从大周朝廷手握大权之人有了各自的小心思,各自保存实力开始,对前线的支援互相推诿,私底下给彼此下绊子,战况便如滔滔江水,轰然而下,不可挽回。
  之后不过三月的时间,魏国大军一路杀进关中,距离京城百里之遥。
  期间当然遇到过宁死不屈,拼死反击的周人,他们不参与朝廷党派争斗,也不懂明哲保身的道理,只想用自己的力量护住身后的百姓。
  可时局如此,他们的反抗在魏国浩浩荡荡的大军面前犹如蚍蜉撼大树。
  还有人干脆选择大开城门直接投降,只要能护住身后百姓的性命,背上千古骂名也无妨。
  周朝不是没有忠臣良将,只不过朝廷从根儿上烂了,他们的君王对不起这些忠臣良将罢了。
  在秋东暖棚里的土豆终于成熟,他和老太后两人亲自拿了锄头铁锨挖出来第一框土豆,交给小厨房的人去烹饪的时候,八百里加急进入大都——
  魏军攻入京城,周帝带人逃亡南下。
  当然对周帝而言,那不叫逃亡,叫迁都。他带着他的满朝文武,把都城迁到了长江以南。
  同时叫人送来国书,言明愿意与魏国修百年之好,年年给魏国上供,双方划江而治,各自为政。
  送国书来的使臣,好巧不巧,正是冯少元。
  老管家讲完这个消息时已经泪流满面,整个怡园都被喜悦的气氛感染,人人面带红光,秋东拍拍手上的泥土,扶老太后起身:
  “这是大喜事,咱们也该听听陛下关于接下来的安排。”
  尤其叫闺女守住周帝的私库,也不知怎么样了。
  第56章 完结
  很遗憾, 周帝见机不对连夜南下逃亡,私库被他带走了七七八八,高长念带人赶过去的时候, 只剩下一些不被周帝看重的杂书,又重又难搬, 还没什么用,就那么七零八落的被丢弃了。
  她爹好不容易开口要她做点事, 事情还被她办成这样, 如今的威武将军觉得挺没面儿的, 只能让人将里头的书全部整理好, 一并打包送去保山伯府先收着,顺带亲自给她爹写信告知原委。
  如果她爹坚持,她也可以考虑带兵追去南边, 把周帝的私库给她爹抢回来。
  这封信几乎是和周帝的使臣前后脚到大都的,秋东看了信心情挺不错, 周帝私库里的藏书, 对如今的大魏而言, 比多少金银财宝都珍贵。
  但转头见到使臣中形销骨立的冯少元,心情就不怎么美妙了。
  这倒霉孩子, 被塞进向大魏求和的使团, 可见在官场上没少被人排挤, 本身就不是通过科举入仕, 难免被人非议一句靠着裙带关系才有了前途,结果这前途如今瞧着也是一片晦暗。
  冯少元见了秋东, 眼里那“原来如此”“竟然如此”的震惊和释然, 秋东瞧的一清二楚。
  “坐。”秋东指了对面位置,“听闻你要见我, 可是有事?”
  冯少元安静落座,亭子四周宫人早已悄悄退下,茶壶氤氲的热气,让他眼眶发酸,双手在袖中紧了又紧,面对这个昔日对他照顾良多的长辈,半晌嗓子干哑道:
  “前段时间长念妹妹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画像传回京城,陛下叫人调查究竟是怎么回事。想必您也猜到了,调查的消息说魏国这边突然多了一个英亲王,年龄乃至于出现的时机,甚至一头白发和带着两孩子,都与您对上了。
  偏您在这边深居简出,朝中虽多有怀疑,却并不能确认。陛下听闻早年咱们两家多有往来,特意叫臣前来,一为确认消息真假,二为盼着您看在往日情分上,在魏帝跟前说项一二。”
  秋东执起茶壶,缓缓为这倒霉孩子倒了一杯茶,推过去。
  “大厦将倾,非个人能左右,周帝并非明君,这点你心里有数,今后有何打算?”
  茶杯滚烫,冯少元握在掌心,却如何也暖不热冰凉的心,他艰涩的问:
  “之前您与我家结亲,是真心的吗?”
  “我也不瞒你,你自来心性坚韧,又与长安要好,与你家结亲亦是自然而然之事,虽然我更欣赏少鱼那样的姑娘,但少平也无不可。
  我的为人你清楚,即便我有朝一日要回归魏国,也会妥善安置好你们一家。”
  这点从秋东离开京城,却很好的安置了整个保山伯府的下人,甚至与他有过接触之人,一个都不曾被定罪就能看出,他真不是滥杀无辜之人。
  “有您这句话就够了。”
  冯少元起身,后退两步,深深的弯下腰,一揖到底:
  “英亲王,从今往后,山高水长,你我各为其主,就此别过。”
  秋东在凉亭里发呆,猴孩子们谁都不敢往跟前凑,老管家进来默默收拾茶具,秋东忽然道:
  “周帝真是好运道,事到如今,还有少元那样的好臣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